[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429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尧说, 恩科会试,是德亨专门给福山学子出的题,那就有失公允了。
    明算明法就不说了, 第一份报纸发行上占了有将近一半的版面是给这两样的,参考书籍,以什么方式出题,例题等, 展示的明明白白。
    为了给天下举子们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会试还推迟了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时间里,之前若是有涉猎有专精的,一个月复习时间足够了,若是之前根本没有学过的,尤其是数算,别说一个月了, 就是给你一年时间, 你也学不明白。
    所以,还是要靠平时积累。
    提前公布了大半年时间, 能考的,在乡试这一关就过了,只要能过的,数算和刑狱都是在基准水平以上的,会试是选优。
    从各方面综合选优,科举历来就是优中选优。
    所以, 举子们不能拿多出来的这两科说事儿, 找自己没考上的原因。
    那策问三道题, 是出的太偏了, 专门为难他们的吗?
    肯定不是啊。
    第一道题,朋党。与天盛元年恩科同时公布的,还有停止浙江全省乡、会两试的决定,你都没想过原因的吗?若是知道了原因,有没有想过,若是自己考上了,成了朝廷一名官员,自己会不会也成为朋党的一员?
    若是限于才智,自己没想过,你的师长呢?同学呢?士绅呢?他们就没有议论的吗?没有就此出题作一作有关朋党的文章吗?你若是真只知道在家闷头读书的学生,你的书你的知识从哪里学来的?
    第二道题,“摊丁入亩”。从雍正元年开始,“摊丁入亩”已经推行了整整五年了,早就推行到国内每一亩田地上了。你们家田间地头,老百姓是怎么看待缴纳赋税这件事的?乡里、官衙具体是怎么收税的,官绅对这种收税方式的态度如何?言论如何?你提不出好的建议,这些言论和态度总能写一写吧?
    再不济,报纸上特为雍正元年恩科状元于振的策论殿试答卷单设一页,读过吗?读过有什么感想?报纸最后一行字向天下士子征稿,自己有试着写一写去投稿吗?自己不写,有没有思考过?有没有听师长讲过有关此方面的课?
    “摊丁入亩”这一道,相当于开卷答题,你抓住机会了吗?
    第三道题,万国会。西洋人一波一波的来京,在赶考的路上遇到过吗?见过外国人长什么样儿、说什么话、穿什么衣裳、他们看天朝人的神情眼神给你什么感觉?若是没遇到过,南海子离京城这么近,有特地去了解过吗?
    这是第二次万国会,康熙六十年那次,听说过吗?师长有没有给你讲过?你们科考,将来可是要做官的,要给皇帝出谋划策的,如果你在皇帝身边遇到洋人,你难道要扭头就走吗?
    好,算你是穷乡僻壤出来的,消息闭塞,没见过世面,那在京城,报纸总看过吗?上面的言论你“抄一抄”总会吧?
    报纸发出来的肯定是经朝廷认证的言论,你顺着这个方向抄,你抄对了吗?
    ……
    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们,要学着睁眼看世界了,脑子该活泛起来了。
    还有那些眼高于顶的家伙们,说的就是你们三省的举子,自以为自己会读书,你们真的会读书吗?
    你们是在为谁读书?是家国百姓还是某一个势力团伙?
    你们读的什么书?
    平时做的什么文章?
    是为百姓为天下谋福利,还是阿谀奉承拍马耽于享乐的靡靡之音?粪厕文章?
    一场会试,将来京参考的五千举子们打的七零八落。
    会试考了,又好像没考。
    策论题简单的明目张胆,又晦涩的如在黑暗中攀登高山,看不到前路在哪里。
    就像王尧说的,就算最后点中了题,那也是双目茫然,笔下言之无物。
    超出他们“清谈”的范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尧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就很好理解了。
    因为,从他踏入学堂那一刻起,学的就是这些。
    思考、思考、再思考。
    脑子一刻都不要停,停下会挨饿的哦。
    朝廷三年一次科举取仕,人数基本在二百到三百之间变动,如果缺人,那就多录取一些,如果不缺人,也没有很好的文章,那就少录取一些。
    但像这一次,只录取了一百二十名,就让人哗然了。
    一百二十名,只有雍正元年那次恩科的一半人数,是不是太少了?
    还是,没了三省举子参考,天下就没才子了?
    三省学子有苦难言,他们已经看过会元的文章了,以此做比,拍着胸脯扪心自问,他们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
    更别说,那工整的、让人敬畏的、全满分的明算明法答卷了。
    就算策论他们能答的让人满意,这两科,他们做不到满分,那就与会元、甚至是前十名失之交臂。
    当然,心里自个儿知道自个儿水平,表面上,还是要拿出睥睨不屑的态度的,这是立场问题。
    有脑子清醒的人就要问了,你们三省,到底是站的什么立场呢?
    是不是又回到第一题了。
    王尧躲在赵知新家中准备殿试,不知道外面已经因为他的答卷吵吵疯魔了。
    三省举子叫嚣着不公可真奇怪,真正参考的只抱怨题目偏到没边儿了,没参考的却在喊不公平?
    让朝廷给个说法,还有那种“蛮夷就是蛮夷”“我华夏文气即将流散”等驱逐鞑虏的危险言论都出来了,不知道是有着舍生取义的觉悟还是真的没脑子嘴一秃噜就出来了。
    但这也恰恰暴露了,江南有问题!
    对这种沸腾叫嚣,朝廷安静不做声,任由其发展。
    殿试在十天之后。
    殿试第一题:问八股科考的弊端在哪里,该从何种方向改进。
    参考的一百二十贡士们:???!!!
    他们怎么就一点都不意外呢?
    第二道题:如何看待华夷之争,满汉之别。
    第三道题:天朝藩属国家有…(列举诸国名称)…如今天下大势有变,该如何治理这些藩属之国?是以固有的羁縻政策治之,还是要改变一下策略,比如?
    第四道题:你对“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的看法。
    看到第四道题,众位贡士们齐齐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一道他们可以作答的题目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第四道题才是陷阱题,前三道题都比第四道题简单。
    第四道题,还是在考朋党。
    ……
    徐元正坐在内阁,看着手上的四道题,内心是无奈又无力,煎熬不已。
    他是三朝老臣,更是雍正朝和天盛朝的内阁首辅,对皇上亲自出的会试和殿试的七道题目,他心里是有大方向上的预料的,然而,等真正看到题目,他才发现,尖锐!
    天盛帝的执政风格太尖锐、太强势、太犀利了。
    然而,射出去的都是圆头响箭,目的只在惊动猎物,杀不死敌人。
    但等惊起一滩鸥鹭,将猎物彻底爆出来,就是一击必杀时候。(此处呼应132章德亨射杀天鹅情节)
    历代大多数帝王执政都求一个“稳”字,清朝的皇帝尤甚,怎么到了天盛帝这里,就完全转换风格了?
    “华夷之争”居然都大喇喇的出现在殿试题目中,还已经随着报纸发行天下了,康熙朝穷一甲子铺垫的粉饰太平,雍正朝短暂却岌岌可危的欲盖弥彰,就这么被翻晾出来,任人评说、辩论了?
    还是在举行万国会之机,这……
    是不是太大胆,太激进了?
    他想跟皇帝提一提,也想跟定王说一说,但他浙江人的身份,又怕说出来,带上了某种色彩。
    这才是他煎熬的点。
    皇上和定王,还信任他吗?
    要不要趁着三省举子禁考的时机,卸了首辅之职?
    如果他卸任,那么,谁能担首辅之责呢?
    张廷玉,还是蒋廷锡?
    据他观察,定王似乎更青睐蒋廷锡一些……
    思考着,徐元正的目光就落在了同在内阁的蒋廷锡身上,他正在和其他内阁学士讨论第三道题。
    在他看来,万国纷杂,藩属国也晦暗不明,是时候该重新梳理,立规矩,定基调了。
    如果要他来答这一道题,他会提议如新疆和西藏一样,将之纳入天朝版图,驻军、收税,如中原一般治理。
    还有蒙古,每年朝廷向蒙古输送大量赐礼,以表舅甥之好,施行的就是羁縻政策,现在这种大势下,还有必要吗?
    随着禁密宗行动的推进,蒙古、尤其是漠北蒙古,开始蠢蠢欲动。
    恪靖公主那里,可还压的住吗?
    蒙古是鄂罗斯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
    希望西伯利亚军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强悍,震慑蒙古诸部不要乱动。
    若真有战事,该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蒙古?
    毕竟,从世界版图上看,蒙古大草原可不小。
    还有青海……
    徐元正的视线不至于如芒在背,但也让蒋廷锡警觉到了有人在看他,他随着视线追过去,和徐元正视线对上了。
    蒋廷锡:…???
    因为今年恩科,徐元正和蒋廷锡都有子侄参考,所以,他们两个内阁中流砥柱避嫌。
    以及,天盛帝对内阁没有那么倚重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不仅是他自己出的,会试阅卷也绕过了内阁,从六部有司选实干官员阅卷。
    内阁是康熙帝组建,雍正帝因为朋党逐渐将内阁搁置,意欲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为己所用。
    到了天盛帝,内阁倒是没有搁置弃用的苗头,而是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团,只负责起草文书,不问治国建议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