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61章 天时地利人和
第461章 天时地利人和
见三人还算识时务,鲁锦这才再次安抚道,“三位还是知晓大义的嘛,你们放心,廖永安跟你们说的话,便是我要说的,我两年时间之所以能打下这么大的局面,便是因为一个信字。
“人无信不立,答应你们的承诺,我肯定能够做到,我这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三位将军虽然之前不在我的麾下,但同为义军,一样为反元大业立有大功,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我还是那句话,等今后天下平定时,无论你们今后是否再次立功,以前的功劳我也是认的,到时候总少不了你陈中将一个侯爵之位。
“反倒是那徐寿辉,僭越称帝,他自己这皇帝当得倒是早,可又能给你们什么呢,你三人西攻沔阳,南收岳阳,他不是也只给了你一个总管之位吗?”
鲁锦当面说徐寿辉的坏话,但他们三人身为徐宋旧臣,总不好跟鲁锦一起吐槽旧主,陈友谅和张定边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张必先主动接了话。
“殿下说得对,治军当严,最重要的便是赏罚分明,而吾等虽未曾在殿下军中立功,殿下却将吾等昔日的反元旧事看在眼中,记在心上,如此恩德,令在下铭感五内,今后必然忠心耿耿,为殿下效死疆场。”
陈友谅和张定边也连忙跟上,单膝拜道,“愿为殿下效死疆场。”
“好好好,今日又得三位英才,何愁天下不平,九州不复呢?三位快快请起,在我这里不需多礼,更不用像鞑子那样动不动就跪,今后只需依我中国古制,揖礼即可。”鲁锦立刻上前将三人扶起。
三人也再次谢恩道,“多谢殿下。”
这次鲁锦亲口做出了承诺,还是和之前廖永安转述不太一样的,毕竟身份不同,鲁锦亲自许诺,含金量自然不一样,而且廖永安当时只说肯定给爵位,却没说给什么爵,现在鲁锦亲口说最少一个侯爵,这还是用他以前在徐宋的功劳换的,说实话,这个待遇真的已经很高了,甚至说顶格都不过分。
不过陈友谅这时还是说道,“殿下对吾等如此厚待,那臣等又岂敢躺在功劳簿上吃闲饭呢,还是请殿下赐予实职,否则岂不让圣武军的同僚们笑话?”
鲁锦当即点头道,“这是自然,陈将军如此英雄人物,能领大军纵横湖广,这样的人才若是就此闲置,岂非可惜?至于对你们的安排,你们来之前廖永安应该跟你们说了吧?”
陈友谅点点头,“廖将军跟我们说过,让定边去禁卫师,必先来枢密院,问我去陆师还是水师,我最后选了水师。”
“不错。”鲁锦看看三人,这才说道。
“俞通渊的独立重炮团已经随二方面军出发,现在改编成禁卫师也来不及了,定边就算现在去,也赶不上山东战役了,你可以先留在建康,到禁卫二师的先登团做个副指挥,先学习我军制度和战法,我用这次南线战役的战俘,挑选精锐给你组建一个先登团,等新团组建完毕,你再带着他们训练几个月,明年如果北伐,必有你用武之地。”
张定边闻言大喜,当即拱手道,“多谢殿下。”
鲁锦又看向张必先,“我枢密院下设五部,秩比前朝六部尚书,必先可先到枢密院军政部做个主事。”
张必先也连忙拱手道,“多谢殿下。”
最后鲁锦又看向陈友谅,这才说道,“至于陈将军吗,恐怕只能暂时先委屈你一阵子了,你之前选水师时,廖永安可跟你说了什么?”
陈友谅点头道,“廖帅跟在下说,等内陆的仗打完,水师没了用武之地,殿下有意将这些内陆水师改为海军,用于征伐沿海,廖帅还向在下透露,殿下有意征伐倭国,安南等地,这是不是真的?”
“确实有这个打算。”鲁锦点点头,“不过倭国要不要打,什么时候打再说,安南是肯定要打下来的,而安南与广西之间隔着崇山峻岭,从陆路攻打并不容易,粮草运输也颇为不便,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走海路,直捣敌巢。”
陈友谅闻言当即认可的点了点头,反倒是张必先问道,“元廷也曾数征安南,却都未讨到便宜,那烟瘴之地,殿下为何一定要打?”
鲁锦当即道,“燕云自石敬瑭小儿割给北虏,脱离我中原王朝已四百余年,燕云我们是肯定要北伐收回的吧?”
三人全都点了点头,他们各路义军起事,打的口号要么是反元,要么是北伐,但主要目标都一样,如果不把元虏从燕云赶走,那算什么反元,算什么北伐。
鲁锦顿时反问道,“安南也一样,自始皇帝一统天下,派赵佗南攻百越,汉朝又在彼处设交趾郡,唐朝在此设静海军,安南已入我中国版图千载之久,也是于残唐五代时脱离我中国统治,至今亦有四百余年。
“弱宋无能,燕云和安南一个也未收回,等我们赶走了鞑子,继承中国法统,自当收回汉唐故土,既然燕云都能收回来,安南又岂能例外?这是大义!
“义讲完了,再说利,安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那里的水稻一年三熟,若是收回来,仅粮食产量就不亚于一个江浙;而且因其气候独特,还能种植一些朝廷急需,但中原却又种不出来的作物,这都是安南的优势。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岭南的两广缺少煤矿,甚至整个南方半壁江山都缺煤矿,若无煤矿,两广今后根本难以富强,而安南恰好有两广急需的煤炭,那里有个鸿基煤矿,储量惊人,足有数十亿吨之多,而且还是上好的无烟煤,足矣让两广用上数百年,就凭这个,无论多少代价也要把安南收回来!”
三人闻言都蹙起了眉,安南水稻一年三熟,量产颇丰他们倒是懂了,可什么中原种不出的作物,还有那煤炭跟两广能不能富强有什么关系,他们却没听懂。
不过他们虽然听不懂,却也没有反对,他们都是武将武臣,有仗打才有武将的用武之地,反对开边那都是文官做的事,他们可不会放过这些立功的机会。
于是张必先点了点头,再次问道,“那倭国呢,殿下欲打倭国又是何缘由?”
“缘由那就多了,于大义而言,倭国有不臣之心,国主更是僭越自称天皇,你们可知天皇这个称号从何处而来?”鲁锦反问道。
三人都是摇了摇头,鲁锦自己解释道,“这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封号,其与独孤皇后并称天皇天后,倭国在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时期,曾与南朝密切通使,从中国学走了不少东西。
“隋朝开国后,倭国第一次遣使来朝,国书上开头便写的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将我中国天子视为下等,若非当时隋炀帝正准备征讨高句丽,倭国当时就要挨打了。”
三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陈友谅也吃惊道,“这倭国竟然如此狂妄自大?”
“不然你以为为何倭国与我中国屡有战事,唐朝还与倭国打过一次白江口海战,当时是唐军赢了,才把倭国打服,成为大唐的藩属,且大唐数百年间屡次派遣唐使来我中国学习各种文化技术。
“到宋朝中国国力不济时,倭国便再次狂妄起来,元廷两次征讨又全军覆没,大败而归,他们就更不将中国放在眼里了,若不教训他们,迟早又成祸害。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不像唐朝那样彻底将其打服,他们是不会老实的,再加之,倭国与中国陆路不通,更让其产生了挟洋自重的心理,他们可以派倭寇时常袭扰中国沿海,而中国却不能对其惩治,这样他们就更加有恃无恐了,因此欲征倭国,非有海军不可,陈将军将来率领海军,还是不缺仗打的。”
然而听鲁锦说完,陈友谅却觉得不太对劲的样子,元朝两次征讨倭国都全军覆没大败而归,那你还让我去,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
于是他便试探性的问道,“可是殿下也说了,倭国挟洋自重,有茫茫大洋作为屏障,元廷两征倭国也全军覆没大败而归,这倭国看来不是很好打啊,还是应该从长计议。”
“哈哈哈哈。”鲁锦听到他这么说,顿时大笑起来,“陈将军该不会是觉得我要派你去送死吧?”
陈友谅连忙拱手,“臣不敢,绝没有这个心思。”
鲁锦却摆了摆手说道,“你们跟我来。”
他将三人领到一副东北亚的地图前面,这才解释道,“元廷两征日本全都大败而归,那只是因为他们不会打仗而已。”
“元廷不会打仗?”张必先顿时心道,敢说元廷不会打仗的,恐怕也只有你了,元廷要是不会打仗,那金国和宋国又是怎么被打没的。
“对,就是不会打仗,为将者不知天文地理气候,如何为将?”
鲁锦指着地图说道,“元军两次东征日本,其实并非败于日军,而是败给了天时,九州东部的这片大海,每年六月到九月份,海上多生飓风,风从海上刮到沿海,会卷起海啸,淹没村庄,风力之强能摧屋拔树,人腰粗的大树都能被台风生生拔出来。
“而元军两次东征,都偏偏选在了台风季,海上狂风骤雨,便是再好的船也要被吹翻,元军跨海远征,却不挑好天时,焉有不败之理?”
陈友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所以欲征倭国,最好选在冬季和春季,十月到五月,六月大风到来之前,就必须带船只回港避风。”
“不错,正是如此。”鲁锦点了点头又说道。
“除此之外,元军东征日本还犯了几条大错,自古出兵便要讲个天时地利人和,元军两次选在台风季,这是不占天时。
“元军急于攻岛,让高丽打造船只,结果都是粗制滥造,造的还都是平底沙船,听说你是疍户出身,又擅水战,应该知道平地沙船和海船的区别。”
陈友谅当即点了点头,这个他确实懂。
鲁锦继续道,“没有海船便也罢了,后勤粮草也供应不济,缺少一个稳固的后方,大军一旦出征便没有休息之处,更不知日本气候,因此这两条加起来,便是不占地利。
“最后还有人和,元军东征日本,用的是蒙军、高丽军、还有南宋降军组成的联军,内部语言不通,人心不齐,说好的两路大军齐出,却有一路失期,导致另一路只能孤军奋战,这便没了人和。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他不输才怪!我们如果要打倭国,又岂会像元廷那么愚蠢?定然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须知兵马一动,日耗万金,我又怎么可能让你们去送死呢?”
陈友谅这才尴尬道,“臣绝无此意,只是听说元廷两次东征都全军覆没,因此有些担心罢了,殿下既然胸有成竹,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那臣便没什么担心的了,殿下何时要东征,只管点我陈友谅的将就是!”
鲁锦闻言这才满意道,“会有你用武之地的,不过就像我刚才说的,咱们现在连正经的海船都没多少,想要攒齐了渡海的船只,恐怕也需要不少时间呢。
“你们来时,应该看到城外那条船了吧?”
陈友谅当即点点头,“看到了。”
“那便是为海军打造的船只,不过现在只有一艘。”鲁锦指了指旁边桌子上的一艘船模,三人顺着看过去,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艘如此精致的小船,和他们在城外看到的那艘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海军的船只,如今就只有这一条,而且暂时还不能给海军用,你若实在觉得无事可做,我可以给你两个差事,要么留在建康,今后在船厂督造海军舰船,要么明年随这艘船出海,先学习一下这种船的使用经验,你选哪个?”鲁锦当即对他问道。
陈友谅闻言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敢问殿下,这船模样甚为奇怪,与寻常海船究竟有何不同?”
鲁锦当即道,“你们在武昌见过我军的火炮吗?”
“见过,廖帅与苗军对决时,曾用百余门火炮对苗军齐射,场面很是壮观,我三人还是亲眼所见。”
鲁锦立刻指着船模上的炮口说道,“这海军的船只与陆军一样,也是以火炮作为主要武器,这上面每一个窗口都是一门火炮,你眼前的这条船能装下足足96门重炮,堪比禁卫师一个半的炮团,今后海军的舰船都要按此建造。”
三人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居然有这么多炮?”
“不错,而且这船航速奇快,至少要比你见过的那些海船的速度快出三倍,顺风顺水之时,最快可日行千里,操作方式也与寻常海船不同。
“所以你是选留下来造船呢,还是跟着船去出海呢?”
陈友谅闻言再次问道,“我虽从小长在船上,却还从未出过海,如果能出海,自然想去见识见识,只是不知就这一条船,殿下准备让我去何处呢?”
鲁锦顿时笑了笑,“也没多远,不过十万里而已,最多一年就能回来。”
“.”三人闻言顿时愣在原地。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