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86章 天涯海角,万死不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86章 天涯海角,万死不辞
    听到鲁锦要给大殿改名字,又是三喜临门的好日子,在场众人都很积极,纪轩当即提议道,要不要把朝殿改成集庆殿,或者吉庆殿,再不行还可以叫大庆殿,北宋汴京皇宫的正殿就叫大庆殿,叫这个名也能代表中华正统。
    鲁锦却以新朝初立,国家百废待兴,朝堂若叫这个庆那个庆,难免下面的官员会暗中揣度,报喜不报忧,那就不好了,而且朝会之所,还是应该庄重肃穆一些。
    于是在李善长的建议下,主殿就直接改名叫‘大政殿’,不算出彩,但重在稳妥。
    大政殿后面的那座小殿,众人就开始七嘴八舌了,什么存心殿,交泰殿,谨徳殿,华盖殿全都冒了出来,最后鲁锦选了个熟悉的名字,直接改叫养心殿。
    最后那间罗木堂,也被改作芸香殿,作为今后皇帝日常办公之用。
    芸香就是柑橘,橘子皮有防虫之用,古代多拿芸香放在书房中,用来保护书籍免受虫蛀,因此芸香之名多用于书房,藏书阁等建筑,取名芸香殿就是御书房的意思,也适合在这里日常办公.
    于是三座大殿的名字就变成了大政殿、养心殿、芸香殿,鲁锦又亲笔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让人做成牌匾,就挂在大政殿的御座前面,用来表明自己的治国态度。
    之后几天,鲁锦又让人把平定中原,开封大捷的消息,用露布捷报的方式发往辖内各个行省。
    现在圣武军主力都在北方,今年秋冬还要北伐,新打下的湖广江西就显得比较空虚,把开封大捷的消息发往后方,也能用来震慑宵小,防止后方生乱。
    就在鲁锦命令使者四月初一再进京的消息传到杭州之后,汪大渊和陈友谅也带着远望号提前回到了建康,他们南下的时候毕竟还是打着商贾的名号,既然不是朝廷的官员,那就没必要跟那些使者一起进京,于是就提前回来了。
    汪大渊、陈友谅、远望号的舰长张潮,以及那个爪哇华人的后裔高强一同进京,几人刚进城就被鲁锦叫去枢密院汇报情况,南洋的情况关系到今后朝廷经略南洋的战略,还是有必要让枢密院的几人搞清楚的。
    于是汪大渊当即拿出地图对几人汇报道。
    “殿下让在南洋找一处落脚点,还要想办法开采石油,但我们转了一圈,发现那里的情况都不太合适。
    “文莱湾附近虽然有石油,但那里是渤泥国的首都,虽然也有些汉人,但不算多,而且就在人家都城眼皮子底下,也不太好下手;
    “占城国风俗与中国迥异,其国受天竺湿婆教影响更甚,而且那里汉人不多,又没有石油,因此也不好下手;
    “控制淡马锡和巨港的三佛齐国,现在如同困兽,越是打不过满者伯夷,越是对马六甲海峡看得紧,而且对过往商船收税颇重,其地方官员还见财起意,联合海盗想要抢劫我们的船只,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就好比溺水者临死前抓住的一根稻草,死抓着不放。
    “这种情况下,除非三佛齐国现在灭亡,否则不跟他们打一仗,是很难夺取巨港和淡马锡控制权的,因此李彬站长建议,目前还是以蛰伏为主,发展当地的华人力量,待其国有变,再取其土不迟,到时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占领原三佛齐的全部领土。
    “至于满者伯夷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现在正是强势的时候,整天想着吞并三佛齐,更不好下手。
    “最后还有苏禄国,苏禄国作为南洋第一个绿化的天方教苏丹国,又是色目人的大本营,想在那里站住脚,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我们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找个没有强大势力插手的地方下手,这就是戈瓦国(望加锡)。”汪大渊指着地图上那个长的特别像‘斤’字的岛屿说道。
    “这个戈瓦国的位置十分独特,而且非常重要,距离爪哇的泗水城、三宝垄、椰城(雅加达)、三佛齐的巨港等地,都只有几天的路程,向西又可以经略婆罗洲东岸。
    “殿下给的海图中标注,婆罗洲东岸盛产石油和煤炭,而且那里现在都只有一些土人部落,并无大国染指,很容易被我们控制,如此我们便可以以戈瓦为根据地,逐步控制婆罗洲东岸,方便开采沿海的石油。
    “从戈瓦向北,还可以制衡苏禄国,或者联络吕宋、宿务、马尼拉等地。
    “虽然地方是靠东了点,但新斤府独占一岛,岛上又没什么大敌,因此可以当作稳固据点,还居于南洋各国的势力中间,无论联络哪里都极为方便。
    “就是新斤府现在的人口太少,想要站稳脚跟,必须迁移人口充实,还要多补充一些战船,防止被人偷袭,当然主要还是防海盗。”
    冯国用、包毓、夏煜等人,听到汪大渊对南洋局势的介绍,都大为惊奇。
    夏煜更是看着地图说道,“这个新斤府的位置你们是选的真好啊,只是你们就一条船,几百人,是怎么轻易灭掉一国的,若非知道焕章先生和陈将军的人品,我简直要以为你们在说天方夜谭了。”
    “哈哈哈哈。”陈友谅当即笑道。
    “我们听说那戈瓦国也与外人通商,就借着行商的名义去那里探查,那里说是一个小国,其实人口还不足万人,除去妇孺老幼,青壮男子还不到两千,而且连兵器甲胄也无,更不懂军制行伍。
    “且此地连城池也无,只有一片吊脚楼模样的茅屋,周围都是水稻田,这样的对手,打他们还不就跟玩一样?”
    几人闻言这才点了点头,如此就说得通了。
    冯国用更是笑道,“早听闻史书上说,班超率三十六骑深入西域,灭国数十,功封定远侯,初闻只觉得是奇谭,现在想来,班定远灭的数十国,恐怕也和这戈瓦类似,一城即一国,甚至这戈瓦国连城都没有,如此说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友谅也是在船上憋坏了,闻言当即又跟众人说起奇事,“你们还不知道呢,戈瓦那破地方的习俗也怪得很。”
    “怎么个怪法?”鲁锦好奇问道。
    陈友谅又道,“这戈瓦的土人不知生死为何物,家里的亲人若是去世了,他们既不悲伤,也不给死人下葬,更不焚烧尸体,就把死人装棺材里,摆在自家屋中。
    “我听通译说,他们觉得死人只是睡着了,放在家里就像死去的长者还在陪着他们,这棺材在家里一放就是好几年,人都臭了也不去下葬,我们打下这地方后给士卒分房子分地,结果家家屋里都放着棺材,为了收拾这些东西,可是没少费力。”
    “这”
    “竟有如此奇葩的习俗?”众人都听的目瞪口呆。
    鲁锦闻言却道,“这有什么,黎洲的玛雅人也有类似的习俗,他们也每年祭祖,还有节日,类似我们的中元节,每当秋收之后,约十月末,祭祖之时,百姓并无悲伤,而是载歌载舞,与死去的先人同乐。
    “其人并不忌讳死亡,反而认为死亡与人生相对,只生不死那就是不完整的,有生有死才是完整的轮回,故而人民与鬼同乐,认为只有如此,先人才会保佑自己,保佑来年丰收。”
    众人啧啧称奇,夏煜也说道,“这玛雅人倒是豁达,不过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皆在情理之中,他们这么想倒也不算错,而且数万里外的土人居然也祭祖,过中元节,这倒是和我们类似,说不定还真是数千年前从神州迁移过去的九黎后裔。”
    扯了一通闲篇,包毓这时又问道,“就算那戈瓦人不多,你们又有兵甲,可你们的人更少吧,打他们当然没问题,可要是让他们跑了几个,岂不是今后总要来找麻烦?”
    汪大渊这才说道,“爪哇的椰城、泗水,三宝垄等地,还有三佛齐的巨港,都有不少华人,这里面还有元军攻伐爪哇剩下的残部后裔,我们找了三宝垄当地一个豪强,此人姓高,是征爪元军的后裔,在当地华人中颇有威望。
    “于是我们便说服他帮我们召集当地华人,承诺打下戈瓦之后,将那里的稻田,女子都分给他们,如此便召集了两千余汉人青壮,凑了五条船一同去攻打戈瓦,有了这两千多人,加上我们船上的兵甲,这才将戈瓦国一网打尽。”
    汪大渊随后又介绍了后续的善后情况,包括卖奴隶,分土地的事情,还有那里的女子,也被分了个干净。
    鲁锦则是好奇道,“戈瓦国的人也是南洋那种矮黑人吗?那些华人居然愿意要这样的女子?”
    汪大渊又说道,“南洋各岛土夷确实大多为矮黑人,但这戈瓦人其实算比较白的了,再加上那里地处赤道附近,太阳毒辣,就算原本是白人,晒久了也必然变黑,因此这戈瓦人肤色其实与汉人无异,顶多也就跟两广琼州类似。”
    “原来如此。”鲁锦又问道,“先生说那高强自称是元军将领部将的后裔,他可有什么凭证吗?”
    “有的,据他所说,他父亲曾是征爪将领高兴的亲兵百户,现在还留有其父的兵甲和元军腰牌,我看过,而且当地那些其他元军后裔,对高氏也颇为敬重,应该不是假的。
    “并且此人已经将信物带来,他说愿意帮我们召集人手去打戈瓦,就只求能回中国面见殿下,此人生在爪哇,其父却从幼时就跟他说,他一家是天朝人,与爪哇蛮夷不同,可他却从未来过中国,这次也是希望我们能带他回来认祖归宗,若是殿下能给他封个小官,估计他会更加忠心,也有利于我们在爪哇安插势力。”
    鲁锦点了点头,又对众人问道,“当年去征爪哇的,真有个叫高兴的将领?你们谁知道这件事?”
    冯国用当即站出来说道,“臣知道一些,高兴此人在元廷还做过数任封疆大吏,当过几个行省的平章,前些年还被元廷追封为南阳王,其实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个人物。”
    “哦?还是南阳王?你仔细说说。”鲁锦顿时来了兴趣。
    冯国用当即介绍道,“此人籍贯蔡州(驻马店汝南),字功起,少年时就力大善射,能挽二石弓,后从军为南宋将领,隶属于制置使陈奕,至元十二年时,随陈奕在湖北黄冈降元,被元世祖封为千户。
    “后因为参与灭宋之战,镇压江南反元起义,累功升至管军万户,至元二十八年时升任江西左丞,二十九年升福建右丞,同年,以福建右丞之身参与征爪之战。
    “当时元世祖共派了三员将领,有史弼、高兴、和亦黑迷失,统兵两万,战船千艘,远征爪哇,但据估算应该只有五六千人左右,并无两万,其中史弼为主帅,高兴统领步军,亦黑迷失统领水师。
    “当时爪哇有人叛乱,元军联络了爪哇降将,成功擒获其王,但史弼和亦黑迷失认为既然已经大胜,就该把那爪哇降将放还,高兴却坚决不同意,认为此人野心甚大,将其放还必定放虎归山。
    “后来那爪哇降将果然降而复叛,公然袭杀围攻元军,元军率部突围,高兴率亲兵死战,为全军断后,最后仅一千多人突出重围,登上海船返回国内,去时五六千人,回时只有一千余人。
    “当时跟随高兴的许多亲兵有数千人都没能登上回国的船,这个高强的父亲,想来便是随高兴为全军断后的亲兵百户之一,只是没想到此人居然还活了下来,在爪哇娶妻生子,做了当地的豪强.
    “后来高兴回国后,因史弼、亦黑迷失决策失误,被世祖治罪,高兴因战功卓著,又不同意放还叛将,只受了些薄惩,反而获赐的奖赏更多。
    “之后便一路高升,成宗朝历任福建、江浙、河南三省的平章,武宗时任河南行省左丞,皇庆二年去世,死后追封梁国公,元统三年(1336年)又被加封为南阳王。”
    鲁锦闻言点点头,“这样就能对上了,爪哇那些华人应该就是这些为全军断后而留下来的元军后裔。”
    鲁锦又转头看向汪大渊,“你说这个高强现在是三宝垄的地主豪强,他这次也过来了?现在在哪?”
    “臣将其暂时安置在了家中,殿下若是召见,立刻就能把他唤来。”
    “那就叫来见一见,既然他在爪哇如此有影响力,那就值得发展一下,就当是一步闲棋,先占个子也好。”鲁锦当即决定道。
    汪大渊点点头,“臣也是这个意思,现在虽然还不能拿爪哇怎么样,但咱们占据的新斤府却离爪哇极近,而且新斤府初立,经常需要采买各种物资,若能有爪哇当地的势力照应一二,也能加快新斤府那边的发展。
    “那臣这就将他叫来?”
    鲁锦摆摆手,“你不必亲自去,派个人去便可,你先留下来,我还有些话问你。”
    “是。”
    鲁锦派了个侍卫去汪大渊家里叫人,自己这边又对汪大渊问道,“这次远航爪哇,感觉远望号这条船怎么样,还有航海钟,六分仪,和那些海图,你都测算了吗,若是五六月份出航,可有把握去黎洲?”
    汪大渊当即郑重道,“远望号这条船当然没问题,航速极快,船速快就能节省时间,省时间就是省粮食,省淡水,这样远渡重洋又没有补给,航速快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再就是海图和六分仪,都很精确,臣航海时每日测算,每到一处港口也会重新测算经纬,发现与殿下海图标注的经纬,误差只在数里左右,这应该不是图的问题,而是我测算的还不够精确,真正想仔细测算,还是要靠港上岸才能测得精准。
    “不过问题最大的还是航海钟,臣起初刚到澎湖的时候测算了一次经度,感觉误差不是很大,但到了爪哇之后,误差一下就开始变大了,我想这应该就是殿下说的钟表误差的原因,可能还是不够精准。
    “这次去爪哇时间尚短,但去黎洲来回近一年,若是拖延一段时间,可能就要两年,我担心时间拖得太长了,钟表的误差也会增大很多,回程时能停靠的地方本来就少,若是算错了精度,可能就更加危险了。”
    鲁锦点点头,想了想才说道,“这确实有钟表累计时差的问题,但也跟纬度有关,你别忘了,越往南走就越靠近赤道,越靠近赤道航海钟的误差也会被放大,尤其是在赤道上,航海钟的误差才是最大的时候。
    “但是钟表我现在只能做到这个精度了,将来如果有了红宝石轴承,或许可以把精度再提高一些,可现在是真没办法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克服一下困难?”
    汪大渊沉默片刻,仔细想了想才说道,“倒是真有一种方法,我们去的时候可以用紫金山天文台的时间作为基准,预计到黎洲可能要三四个月,这期间肯定会累积不少时差。
    “但我这次去爪哇,发现殿下给的海图经纬度还是比较精准的,如此一来,那我就可以抵达黎洲后,测算一下当地的经纬度,如果误差与海图标记差不多,那就说明黎洲的海图也是精确可靠的。
    “这样等回程的时候,我就可以用黎洲当地时间和经度,重新测算出准确的紫金山时间,以此来消除累积的时差,或者干脆以黎洲时间为基准,用来给回程导航,不知这样能不能行?”
    鲁锦啪的一拍巴掌,“当然可以,看来你终于学会地球经纬的运用了,而且你也不要有太多顾虑,我敢保证,我给你的海图上面的经纬度绝对是非常精准的,这可是公输氏前辈传下来的至宝,绝不会有错!”
    “那臣就放心了,殿下下命令吧,五六月份,臣一定准时出航,前往黎洲。”汪大渊当即放心道。
    “不着急,去黎洲一趟不容易,还是要多做些准备为好。”
    鲁锦心道自己那可是用手机离线地图重新算的经纬度,是后世卫星测量出来的数据,怎么可能有错,有了如此逆天的海图,就算航海钟的精度误差大一点,也能用海图纠正航海钟的不足。
    看着眼前已经四十多岁的汪大渊,这次从爪哇回来更是又晒黑了几分,鲁锦有些感慨道。
    “先生这次去一趟爪哇,只数月时间,我已经平定了中原,今年本打算八月份登基,恐怕先生也赶不上了,秋冬还打算北伐燕云,或许等你踏上黎洲的土地时,我已经兵临大都城下,待你归航,新朝可能都已经建国二年了,可不要让我等得太久。
    “国朝初立,百废待兴,亿兆黎民嗷嗷待哺,朝廷北伐塞外,也需要能在塞北生长的粮食,军事,民政,都需要黎洲那些高产的良种,先生可一定要回来啊!”
    汪大渊闻言也动容的当即跪下,大礼参拜道,“臣预祝陛下凯旋而归,复我中华故土,更不敢忘陛下嘱托,天涯海角,万死不辞!”
    鲁锦连忙上前将其扶起,“不,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神州的亿兆生民,是为了你我的祖国,是为了让今后史书上不再有‘岁大饥,人相食’这六个字,一定要活着回来!”
    “是,臣一定活着回来!”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