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85章 三喜临门
第485章 三喜临门
三月十九,鲁锦这天正在建康城里参观皇宫的修缮情况,一边参观一边听取李善长和顺天知府纪轩的汇报。
不得不说,宋朝搞的《营造法式》还是有点东西的,这玩意相当于古代版的工业标准,不过只限于建筑行业,对于房屋的构件都是有尺寸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哪个部件损坏了,可以直接去找‘标准件’进行更换维修,这就极大的加快了修缮的速度,并且还能降低维护的成本。
纪轩跟在鲁锦旁边介绍道,“殿下,臣查了建康府志,这南宋的行宫就是在南唐皇城的基础上翻新改造的,自靖康国灭,高宗南渡之后,南宋朝臣大多力主定都建康,但当时因为金兵的威胁,高宗最终还是去了杭州。
“只是为了彰显不忘北国故土,因此高宗才将杭州定为行在,但建康也同时当作留都,并在绍兴年间费巨资对行宫进行翻新修建,累计建造殿、堂、馆、阁、亭、院40余座。
“元灭宋之后,行宫一度沦为元军的驻地,后又将其当作官署,元廷修建大都皇城时,还从建康行宫这里拆走了不少砖瓦,但大多数主要殿宇并没有拆毁,一些官署也基本还在,现在咱们朝廷用的那些院落,便有这40余座殿堂馆阁中的一部分,因此修缮起来并不费力。”
鲁锦点点头,这才说道,“那就带我进去看看吧。”
“是。”纪轩当即在前带路。
南宋行宫,或者说南唐皇宫,跟老朱弄的那个填湖造地,另建新城不同,南唐的皇宫就在建康老城区正中间,沿着中华门这条大街为中轴线,分左右对称布置。
皇宫从南到北,第一道门称为宫门,相当于紫禁城的午门;午门进去之后是殿门,相当于紫禁城的奉天门;如果是正式的皇宫,进了殿门里面就应该是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了,但这里毕竟只是个行宫,建筑规格没那么高,所以中轴线上只有两殿一堂。
最前面开朝会的那个主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奉天殿,但眼前这一座名字就叫朝殿,这名字倒是简单;朝殿后面还有一座比较小的殿,称作复古殿,对应紫禁城三大殿的华盖殿;后面还有一座对应谨身殿的建筑,称为罗木堂,连殿都不是。
其实要说起来区别也没多大,殿和堂都是在台基上建一座大房子,区别就是殿不仅有台基、台阶,还有丹陛,而堂只有台基和台阶,没有陛,就这么点区别。
朝殿、复古殿、罗木堂,这便是南宋行宫中轴线上的前朝三大殿,目前已经基本修缮完毕。
所谓的修缮也就是打扫了一下卫生,然后重铺了一下地板砖,屋顶的瓦修补一下,再看看有没有损坏的木构零件,也一并替换,然后就是柱子门窗重新刷漆,房梁重新绘制彩画。
除了房顶和地板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属于软装修范畴,所以工程量并不是很大,最多再加上里面的家具,差不多也就这些了。
鲁锦站在朝殿前面的台基上,看着前方宽大的殿前广场,这才感受到这座皇宫的‘巨大’,南宋行宫的占地面积其实并不算小,大概有明初南京紫禁城的五分之四左右吧,占地是不小的,就是建筑形制不算高。
看着装修已经结束的大殿,鲁锦这才对纪轩问道,“这不是已经修缮的差不多了吗,还有什么没修的?”
纪轩闻言当即苦笑道,“元廷确实没怎么动前朝的部分,但他们基本把后宫区域拆光了,拆下来的砖瓦木料全都运去了大都,行宫的围墙也早已毁坏,因此有不少百姓占据了后宫的位置建房居住,现在那里的百姓都已经被迁去了他处,后宫区域正在重新修整。
“如果要当皇宫使用,至少还有三处建筑需要修缮,前朝还尚缺一座太庙,没有太庙如何做皇宫?
“另外就是在罗木堂后面再修一道宫墙和宫门,用来隔绝后宫和前朝,皇宫四面的围墙和宫门也需要修缮,这也需要不少时间。”
鲁锦闻言想了想才说道,“其实楚王府也不小,里面也有几座大殿,如果一切从简的话,能不能把王府拆了,房子移到后宫位置,再把王府的几座大殿挪到前朝当作太庙。
“你不是说那些房子都可以拆下来搬迁重组吗,这样肯定能快不少吧?还能节省不少材料。”
“这”纪轩听的目瞪口呆,当即道,“这样可以倒是可以,只是如此一来,把王府拆了,后宫暂时又未建成,殿下这段时间住在哪里?”
“我住在哪里还不简单,全家加上宫人总共不到三十人,住哪不行,你们先拆着王府,给我留一两个院子就行。
“对了,庐州不是也有两座王府吗,把那两座王府也拆了,搬到建康这来,正好还有水路,方便运输,也省得你们到处找材料了。”鲁锦当即决定道。
李善长和纪轩对视一眼,纷纷佩服道,“殿下如此节俭,此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鲁锦无语的看了他们一眼,这才道,“少给我奉承戴高帽,我如此节俭那只是因为本来就没打算在建康定都,既然只是暂住,那为何还要大兴土木,自然要该省的省。
“但是该建的当然也要建,皇宫这边要省,旁边的那座学宫却不能省,不仅不能省,还要建的漂亮。
“除此之外,等北伐成功后,大都那边也要新建一座皇宫,为将来迁都做准备,到时候你们可别怪我大兴土木。”
李善长闻言连忙道,“臣绝对不敢责怪殿下,不说是臣,便是满朝文武,也不会有一人觉得殿下是大兴土木。
“如今新朝初立,殿下只能暂居前朝行宫,本来就已是寄人篱下,旁边的学宫更是为将来的大学所建,即便殿下不住在里面,这大学也是要建的,因此不该算作内廷销。
“新皇登基,却无自己的宫室,这像什么话,到时即便殿下不开口,臣也会奏请营建新宫的,毕竟新朝新气象,将来迁都住在胡元的宫室中也有失国体。”
鲁锦满意的点点头,“你们知道就好。”
纪轩这时又说道,“既如此,那不如先把庐州的两座王府拆了搬过来,迁建到后宫,等后宫建成,殿下再搬过去,到时再把这楚王府拆了迁进去,如此便不影响殿下居住了,如何?”
“可以,那就这么办吧。”鲁锦当即点头道。
纪轩再次问道,“那楚王府拆掉之后,空出来的地用来干什么?”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可以建一座小学,将来让皇子和金陵百姓的孩子都去这所小学读书。”
李善长闻言一愣,连忙问道,“殿下,不让太子和皇子在宫内读书吗?”
鲁锦摇了摇头,“长在深宫之中,不知百姓疾苦,将来如何当一个好皇帝?就让皇子与百姓之子一起读书,一起学新式教育,百姓如何学,皇子就怎么学,最多私下里再教他些别的就是。
“而且安全方面也容易保障,楚王府离着皇城不远,将来直接让禁卫把守就可以。”
李善长闻言这才点了点头,心道看来鲁锦对皇子的教育早就有想法了。
就在这时,广场前方的殿门外突然有马蹄声传来,接着殿门前的侍卫就急匆匆的冲了过来,来人正是李定邦,一边跑还一边大喊道。
“大捷!殿下,开封大捷!我军全歼李察罕和王保保所部,汴京被收复了!”
站在殿前的三人闻言俱是一震,纪轩和李善长当即对鲁锦拜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汴京开封自前宋沦于蛮夷之手214载,如今被我军光复,靖康之耻终于可以雪恨了。”
鲁锦闻言却看了二人一眼,反问道,“蛮夷占了你的家,抢了你家的财货,霸占了你的母亲和姐妹,你只是抢回自己的家,这就叫雪恨吗?”
二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鲁锦则是又补充道。
“不,蛮夷还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就像狗听不懂人话一样,你不把它打痛了,它是不会长记性的,所以只夺回开封还是不够的,我们将来还要收回燕云,还要去漠北和东北犁庭扫穴,让那里的蛮夷长长记性,中原不是他们想来就能来的!”
“是。”李善长和纪轩再次拱手道。
“殿下,开封大捷,汴京被收复了!”正好这时李定邦也举着战报跑了过来,还未等他靠近,鲁锦就问道,“李察罕和王保保捉住了吗?”
“元军全军覆没,李察罕于开封巷战中被火枪打成了蜂窝,王保保本想逃跑,被手下元军士卒反叛,将其扭送给了我军,确认身份后,被廖司令当场处决了,这是战报。”李定邦连忙把战报拱手送上。
鲁锦接过来快速浏览一番,这才道,“打得好,中原既平,那我们北伐的时候就可以无后顾之忧了!
“而且这个战役结束的日子也还不错,好歹赶在了春耕前面,百室先生,立刻给河南的陶安下令,让他尽快安置流民,督促春耕,先全力保障春耕,把种子拨到田里再说,编户齐民可以等到今年秋收之后再做,河南今年新附之地,全部免一年赋税。
“另外还有官员,河南缺少的官员,督促吏部尽快安排上任。”
“是,臣这就去办。”李善长连忙答应下来。
“诶,慢着,还有件事,河南布政司的衙门也得搬一下。”
李善长当即点了点头,也没多想,河南的首府向来不是洛阳就是开封,现在两城都已收复,布政司衙门再放在南阳就不合适了,确实应该搬一下,于是他当即问道,“那是搬到洛阳还是开封?”
“都不是,布政司要搬去郑州府。”
“额,这是为何?”李善长顿时不解道。
“洛阳的位置太靠西,称为长安的陪都还差不多,凡是在长安定都的,基本都会以洛阳为陪都,这就导致洛阳与长安关联密切,反而在河南省内的联系不强。
“至于不选开封,则是纯粹地质不行,那地方离黄河太近,又正好处于黄河来回改道的岔路口,不利于将来修建交通设施。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二者皆为历朝古都,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关系复杂,不利于推行新政,尤其是洛阳和开封的各种‘大族’,既然都要把他们拆了,那就不必再把省府放到他们家里了吧,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鲁锦当即解释道。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李善长再次答应下来,然而正当他准备去办事的时候,居然又有人找到了这里来。
只见礼部侍郎陶凯拿着一份奏疏,急匆匆的直奔大殿而来,人还未到跟前,就举着奏疏大喊道,“殿下,杭州急报,浙江右布政使包衡急奏,远望号从爪哇回来了,还带来了渤泥国和占城国两国的使者,探洋使汪大渊让朝廷做好接待准备。”
李善长和纪轩闻言立刻看向了鲁锦,李善长更是当即问道,“殿下让他带使者回来的?”
鲁锦也蹙眉道,“没有啊,我只是让他去爪哇试航,顺便让枢密院总参去办了点事,没让他们联系外藩使者。”
“那就是他们自己来的?这是好事啊!殿下还未正式登基,就有外藩使者上赶着来朝贡,这不更说明新朝天命所归吗?”李善长当即兴奋道。
“嗯,有道理。”鲁锦点了点头,不过还是说道,“但还是先问清怎么回事吧,先问明他们来朝的目的再说。”
“嗯。”
大殿的台基下边,李定邦也很有眼力劲的一路小跑,接过了陶凯的奏报给鲁锦送过来。
鲁锦打开一看,一份是包衡写的,只有很短一段,说远望号前两天回到了杭州湾,暂时在杭州停泊休整,那几条外国的朝贡船也停在杭州,包衡自己也搞不太清是什么情况,还是汪大渊回来后,给他写了一封详细奏报,让包衡立刻上报建康。
于是鲁锦又打开汪大渊那份,里面大致讲了他们下南洋的航路,以及渤泥国和占城的情况,两国现在都处于和邻国的敌对战争状态,并且皆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以商贾的名义前去交流,两国得知中国换了新皇帝之后,都想来请求中国册封。
渤泥国的核心诉求有三,一是开放港口,希望中国商船以后都去他那里停靠,以此来增加税收,另外这样也能打击邻居苏禄国的经济;
二是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的军事支持,两国一起联合打败苏禄国;
第三项才是请求中国册封,确切的说,他们是为了好处,才主动过来认爸爸的。
占城国与之类似,其国正在与安南交战,且使者来之前才刚刚又打了一次,以占城国击退安南的进攻结束,占城也是来求援的,希望中国的新皇帝能在北面压制一下安南。
最后汪大渊又说他们在南洋打了一仗,虽然石油暂时还没弄来,但是已经灭了一个城邦小国,在南洋占下了一个据点,详细情况等他到京后再跟鲁锦详细汇报。
鲁锦看完不喜不怒,将奏疏递给了李善长问道,“先生看看,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善长接过大致看了一遍,当即道,“这渤泥国的请求我们可以答应,殿下不是要发展海贸经济吗,现在福建泉州那些海商又都以色目人为主,由他们主导海贸,自然要更向着天方教的苏禄国一些。
“但是等明年或者后年,我们收回福建之后,定要对福建的色目人进行清算,到时没了泉州至苏禄国的渠道,汉人商贾就需要在南洋有一条新的航线,这渤泥国既然希望接纳我国商船,那自然再好不过。
“至于这联手打击苏禄国,臣觉得咱们暂时还是不要插手的好,咱们打击福建的色目人,再与渤泥国通商,就已经算是帮他们了,朝廷不需要直接派兵去苏禄国,既耗费钱粮,对咱们又没好处。”
鲁锦也点点头表示认同,“不错,短时间内,咱们打击国内的色目人就算是帮他们了,但是长期来看,将来也未必不能出兵苏禄国,当然百室先生说的也对,没有好处的事我们肯定不能干,除非渤泥国答应,灭掉苏禄之后,苏禄国的领土全部交给中国,渤泥不许染指,以此作为中国出兵的报酬。”
“额,南洋的蛮夷荒岛,又远居海外,与国内交通不便,朝廷要一块海外飞地,究竟有何用处?”李善长十分不解道。
鲁锦却说道,“婆罗洲可不算荒岛,那里确实荒凉了些,但那只是他们不会用而已,就拿苏禄国来说吧,他们那块土地的地下盛产煤炭和石油,还有大量的铝土矿,这都是中国稀缺的资源,不趁着现在弄到手,将来可是要被后人戳脊梁骨的。
“而且那里地处热带,能种橡胶和油棕树!”
“好吧,那也要等到以后再说,先等国内平定,至少要休养个十年左右,如今国内百姓人心思定,殿下就算想开疆拓土,也别太激进为好。”李善长当即再次劝道。
“嗯,这我自然知道,而且苏禄一个小国,就算真的要灭了他们,也没先生想的需要派出多少大军,进攻岛国,最需要的是海船,而不是多少陆军,先生以后就知道了。”
李善长点了点头,然后又说道,“那这占城国,眼下最多也就是册封而已,若是安南再和他们打起来,即便咱们收回两广,恐怕咱们对安南也是无能为力啊,元廷数次征伐安南,皆损兵折将,以惨败告终,这安南国真不好打。”
鲁锦也皱眉点点头,“安南确实不好打,但那也是因为元廷太菜,如果真的想收回这块地,先准备个三十年,还是有机会将其收回的。”
“准备三十年?!”李善长听完都呆了。
“不错,主要是军事、教育和经济上的准备,打安南容易,想要长治久安才是难事。”鲁锦再次说道。
李善长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说什么,三十年,那时候他都七十岁了,能不能活到那么大还不知道,就算活到那时候,估计也早就致仕退休了,那他还管那么多做什么。
正好这时陶凯也来到了近前,鲁锦当即安排道,“给杭州传令,让他们四月初一再进京,咱们这边先做些准备,鸿胪寺暂时还未成立,这接待外藩使者的事情,还是先交给礼部做着。
“这奏报中说渤泥国使者带了不少礼物,你也去找些东西当作回礼,瓷器,锦缎之类,别让人家看轻了天朝,费用由户部出。
“另外再从城中找个地方,作为使者下榻的宾馆,还有什么接待礼仪之类的,也由礼部操办。”
“是,臣这就去安排。”陶凯当即拱手应诺,应下了差事。
然而就在这时,好事还没完,这边才刚说完接待使者的事情,那边包毓又急匆匆的找了过来。
“殿下,情报局密报,是好消息。”
鲁锦一听是情报局的密报,立刻打开看了看,原来是鲁锦之前安排包毓做的事,如今有了消息。
去年鲁锦他们商议北伐计划,担心小铁锅会不会继续两都巡幸,万一他今年又跑去了上都,正好这时圣武军北伐,那他可能就直接留在草原不回来了,那么将元帝留在关内的战略意图就无法实现了。
于是包毓当时提出一种设想,让情报局以方国珍的名义,给大都送信,就说今年鲁锦四处征战,粮食管的严,现在南方也弄不来粮食,必须等到今年七月夏收之后,才有可能买到粮,然后八月才能送到大都。
以这个方法,用粮食钓住元廷君臣,不让他们去上都巡幸,只要拖到八月份,元廷君臣就不会再去上都了,到时候天气就转凉了,他们再去草原干什么?去吃雪吗?
另外情报局再次找元廷提议买马,一是用来给方国珍组建骑兵,用来对抗圣武军,二是卖马换些钱,用来购买粮食。
大都现在缺粮缺的厉害,不可能不答应,他们不仅要解决人吃马嚼的问题,而且现在还要屯粮守城,否则一旦圣武军开始北伐,他们就连守城的粮草都没有。
现在到了三月份,大都那边终于有了消息,小铁锅暂时还没有去上都,以往如果真的要去上都的话,二月份可能就开始动身了,但今年三月份还没有动静,看起来应该是不会去了。
鲁锦看完当即高兴道,“又是一条好消息,不过暂时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交代情报局,继续注意目标动向,一旦事情发生变化,要立刻把情报送回来。”
“是!”
鲁锦这时回身看着身后的大殿,“今天日子不错,开封大捷,外藩来朝,情报局也有好消息,也算是三喜临门了,我想把这几座大殿的名字改一改,你们有什么主意?”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