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82章 刘杜义军的尴尬处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82章 刘杜义军的尴尬处境
    宁安庆接了这个出使汝宁,招抚刘福通的任务,当天临走之前便制定了计划,这次能不能招抚刘福通还两说,但出使这个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就连出使的路线也得好好研究一下。
    路线方面,鲁锦在东,占据两淮,刘福通在西,占据汝宁,正常情况下,应该直接去寿春(寿县),让韩宋的部下向刘福通通传,然后宁安庆再去,毕竟寿春是韩宋地盘的最东端,从这里进入更符合常理。
    但宁安庆偏不,他先是走陆路去了固始,然后北上来到一个叫牛皋的镇子,这里是淮水与洪河交汇的三岔河口,后世这里还有个淮滨县,但现在还未设县。
    从这里换乘船只,便可走水路逆洪河而上,直抵新蔡城下,而新蔡同样是个三岔河口,是洪河与汝水的交汇处,从新蔡这里转入汝水,便可直抵汝宁的首府汝阳(汝南),也是目前韩宋的核心城池。
    宁安庆计划走这条水路的意思,就是想以此告诉韩宋诸将,圣武军如果想打他们,那简直容易的很,中原的水道四通八达,自己这边可以直接运兵运粮打到他们任何一座城池,所以抵抗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北面还有个李察罕在牵制他们。
    三国的时候孙权为什么那么想打下合肥,就是因为这里有水路可直通中原,方便后勤运输,是从东吴北伐中原最好的前进基地,可惜他连第一道关卡都没打通,后面干脆彻底摆烂,失去了北伐的信心.
    于是在二月初五,当宁安庆直接乘船来到新蔡城下,说是受楚王之命前来出使的时候,驻守在新蔡的韩宋部将罗文素顿时大为吃惊,他怎么也没想到使者会先找到新蔡来。
    等将宁安庆放入城中,罗文素当即问道,“阁下是从何处而来?”
    宁安庆不卑不亢,“我为楚王使者,当然是从建康来的。”
    罗文素却连连摆手,“诶,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问阁下从哪条路过来的?”
    宁安庆却一副疑惑的模样反问道,“将军不是看见我乘船了吗,那自然是走水路从下游而来。”
    “诶你这厮.”
    罗文素有些烦了,他当然知道宁安庆是走水路来的,可洪河的下游汇入淮河,淮河的上游和下游虽然被鲁锦占了,可中游却仍在韩宋的掌握之中,如果宁安庆从下游过来,最先得到消息的应该是蒙城或者下蔡才对。
    罗文素在心中捋了一遍地图,才终于想起了上游有个漏洞,“你是从固始来的?”
    “正是,将军何必纠结我走的哪条路,难道不应该先去汝宁禀报吗?”宁安庆也是有意显露行踪,以此作为威胁,因此并无隐瞒。
    谁知罗文素听了这话却笑道,“禀报当然是要禀报的,就是不知阁下此来何意?”
    宁安庆见这人的态度暧昧,意志似乎并不坚定,于是心中一动,也对其试探起来,“当然是来招抚刘杜所部义军,去岁我主发兵百万,一举肃清江西、湖广、南阳、河南二府、以及山东之地的数十万元军,还收服了徐宋诸部义军。
    “就连徐宋伪帝徐寿辉本人,也已自去帝号,归附我主楚王殿下,半壁江山都已入我军之手,南方既定,我主立刻挥师转战中原,数十万大军将汝宁、汴梁团团包围,即将发起对李察罕的雷霆一击。
    “可贵军此时同在重兵包围之中,况且贵部同为反元义军,我主不忍殃及池鱼,这才遣我出使,希望贵部也能顺从天意,归顺我主,将来一同北伐,重建汉家社稷。”
    宁安庆这番话将圣武军的实力展现无遗,同时还直言点出刘杜所部如今的处境,同样在包围圈里,现在招抚是看在你们同是义军的份上,卖你们个面子,若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列爵之位,如若不然,那恐怕就只能‘殃及池鱼’,红的白的一起打了。
    罗文素当然能听懂这其中的意思,但他的注意力却明显没放在这上面,而是对宁安庆反复确认道。
    “你们去年一战打下了江西湖广?那个鞑子的四川左丞,叫什么答失八都鲁的,他也被你们打败了吗?”
    宁安庆当即道,“不错,答失八都鲁去岁于荆襄与我军决战,被我军一举击溃,他本人也被我军生俘,其麾下部将也已归降我军,随后我军携答失八都鲁为质,挥师攻向其子据守的襄阳,其子孛罗帖木儿见大势已去,也归降了我军,现在从湖广到荆襄,再到南阳、洛阳的道路已经被我军全部打通,这才兴师北上,准备一举平定中原之敌。”
    “那父子俩居然被你们活捉了.”罗文素显得惊讶极了,甚至还咽了口唾沫,也不怪他如此惊讶,答失八都鲁之前可是猛的很,也曾率军攻打中原,换言之,刘杜红巾军是跟他们交过手的,当然知道答失八都鲁的利害,没想到这样的人也被圣武军击败。
    然后他又问道,“那那个徐寿辉,他归降了你们楚王,可封了个什么爵位?”
    宁安庆再次道,“徐寿辉僭号在前,本是大罪,但我主念其反元有功,又幡然醒悟自去帝号来归,便封其为归义侯。”
    “他以前那么多兵,才给封个侯爵,那他麾下那些将领,恐怕也没什么好下场吧?”罗文素顿时吐槽起来。
    宁安庆立刻听出了这话的意思,当即笑道,“我主发兵之前便有檄文,承认徐宋诸部的反元功绩,还对其承诺,即便归顺后不立新功,仅凭之前反元的功绩,我主也认,并答应对徐宋部将论功行赏,与我军将领无异,如此一来,徐宋的几位大将可是也能封侯呢。
    “我主檄文一出,便有徐宋诸多大将先后来投,像是曾攻占汉阳、沔阳、岳阳等处的陈友谅,便被我主许诺了侯爵之位,将来论功行赏与我军诸将一并封赏,陈将军来投时可是高兴的很呢。”
    罗文素闻言顿时眼前一亮,“楚王竟如此仁义,不是在他麾下立的功竟然也作数?”
    “当然,我主顺天应民,起兵反元,驱逐鞑虏,复我河山,既然徐宋同为反元义军,纵使其先前不与我军为伍,可毕竟也有反元之功,我主向来赏罚分明,既是有功,那当然要赏。”
    罗文素闻言顿时又急迫地追问道,“那这次招抚我们中原义军,也是如此说法吗?”
    宁安庆见状笑了笑,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我说了,罗将军便能做主吗?还是请将军速速为我通传吧,如今数十万大军已经陈兵各处,中原大战在即,这中原决战之前,还是先跟贵部说清楚了为好,以免到时误伤友军,将军说是不是?”
    罗文素闻言欲言又止,终究还是答应帮他通传,然后又让人带宁安庆去休息,他自己这边又让人准备宴席,在犹豫着要不要请宁安庆赴宴。
    其实罗文素心里已经有了归顺的想法,所以这才向宁安庆反复确认情况。
    打听去年的战事,是想看看鲁锦是不是真的有称帝的实力,不然别刚投过去,鲁锦又败了,那不是白投了吗?
    打听徐宋那边的条件,是为了好给自己找个参照进行比较。
    至于他自己能不能决定归附圣武军,其实他是有实力做这个决定的,只是暂时不想跟刘、杜两人闹翻而已,所以还是答应帮忙通传,也是想借此先看看刘杜那边的态度。
    韩宋这边的势力现在有个十分尴尬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还没有建制,这放在以前或许没什么,可是遇到鲁锦现在势大,又过来招抚他们,这对刘杜所部来说就很麻烦了。
    当初红巾军起义,全靠韩山童四处串联,韩山童是白莲教世家,他爷爷那辈就是搞白莲教,被元廷抓住流放的,结果到了他爹和他这两代,居然还在搞白莲教。
    红巾军起义能够发动,韩山童出力甚多,也是起义的核心,而刘福通、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这些人都是各地的白莲教小头目,也各自有一支独立的人马,他们又同时听从韩山童的指挥,也就是说,罗文素、王显忠、韩咬儿等人和刘福通是平级。
    最开始韩山童活着的时候,他们是平级也没什么,反正都听韩山童的就是,可谁知起义才刚开始,韩山童这倒霉催的就被元军抓住给杀了。
    之后虽然众人还是以刘福通、杜遵道两人为核心,重新发动了起义,打下了不小的地盘,但之前众人平级的麻烦却留了下来。
    最高层的老大死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又至今下落不明,这就导致他们至今无法重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核心,缺乏核心凝聚力,换句话说,你把这支中原红巾军当成是散装的势力也没问题。
    比如现在,他们一直没有建制,因此也就没办法给罗文素这些将领封一个正式官职,正式的爵位那就更不可能封了,你连正式的身份都没有,再受到鲁锦这边的拉拢,他们能不心动吗?
    如果有别人问他们,你们这是什么势力?罗文素能说出来吗?中原义军?你这义军可有什么名号?没有。
    你再问罗文素在这支义军中担任何职?他也说不上来,因为根本就没人能给他封职位.
    因为韩山童死了,韩林儿又没找回来,刘福通他们虽然喊出了复宋的口号,可他们这个大宋现在到底不是还未成立吗!
    既然这个‘韩宋政权’没有成立,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又跟罗文素他们是平级,那这个官究竟该谁来封?别说罗文素,刘福通自己现在还没有任何官职呢,找不回韩林儿,就无法确立新的核心,没有能服众的新核心,他们就一直无法建立政权和制度,那这个组织就必定会十分松散。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刘福通自己称王,或者称帝建制,但这样不等外人来打他们,他们内部自己就得先打起来。
    当初起义的时候大家都是平级,凭什么你刘福通就能称王?你都自立为王了,那我也能称王,到时候就得多出一堆王出来,别说其他那些有独立兵马的将领不同意,就连杜遵道也不可能同意。
    称帝那就更不可能了,现在首领韩山童死了,首领的儿子又没找回来,我可以暂时认你当大哥,跟着你一起打仗,但你不能想当我爹啊!
    这就是刘福通他们现在的尴尬之处,找不到韩林儿,就无法建立正式的制度,哪怕韩林儿回来只是当个傀儡,但这个傀儡大家都认,他们确实需要这么一块招牌用来团结内部。
    假设他们将韩林儿迎回来,并且最终取得了天下,说不定刘福通可以凭借威望让韩林儿禅位,但在问鼎天下之前,刘福通绝对不敢公然篡位,因为他需要这么一块招牌来控制其他和他平级的将领。
    就像原历史的徐宋一样,陈友谅杀徐寿辉,篡位称帝,徐宋内部立刻分裂,明玉珍就率众脱离了组织,另立门户去了,这就是平级的尴尬之处,当初起义的时候咱俩平级,凭什么你现在称帝?
    而刘福通他们现在的另一个尴尬之处,就是外部无法扩张,北边有打不动的李察罕,东西南三面又被鲁锦包围封锁,集团无法持续盈利,那内部各个平级的山头,自然会起自己的小心思。
    说实话,罗文素现在就可以自己决定,率部归附鲁锦,他之所以现在还没开口,只是还看在刘福通是‘大哥’的份上,如果这次刘福通、杜遵道拒绝了鲁锦的招抚,估计罗文素立刻就会跳反,独自去投奔鲁锦。
    反正他的兵都是他自己的,刘福通也无权命令他什么,之所以现在还听刘福通的,只是因为当时大家一起起义,是一伙的罢了。
    想通了这个关系,罗文素终于下定决心,当日便趁着派人去汝宁通报的时间,私下摆酒设宴请了宁安庆一顿。
    宴席上,挥退了外人手下,罗文素这才试探着对宁安庆问道,“宁先生,你说若是我率部投了楚王殿下,将这新蔡城也一并奉上,楚王能给我封个什么爵位?”
    宁安庆放下手中酒杯,这才看着他说道,“徐宋部将陈友谅,独自带兵打下了沔阳、岳阳,小半个湖广的精华之地,虽然后来又被元军反攻夺了回去,可殿下还是答应给他一个侯爵,毕竟他也算是第一个投奔我主的徐宋大将。
    “殿下确实仁义,可即便承认徐宋部将以前的战功,那也得他们有战功不是吗?可是你们中原义军这边.”
    宁安庆摇了摇头,装作惋惜的样子说道,“不是我说,你们起兵三载,也才打下半个汝宁府而已,罗将军这爵位吗,恐怕不会太高。”
    罗文素闻言顿时急了,当即反驳道,“话不能说啊,我们打下的地盘是不多,可那是因为我们是红巾首义啊,先生应该知道首义是什么分量,元廷肯定是要追着我们打的,要不是我们这些年扛着元军的主力,其他义军也根本没机会发展啊。
    “再说了,要不是我们首倡义军,天底下能有这么多其他义军群起响应吗?我们这功劳怎么也比徐宋要高吧?”
    “诶,非也。”宁安庆摇了摇头,再次说道。
    “徐宋虽然去年被打的失了国,可人家到底还是有些本事的,起兵一年就东抵杭州,西联巴蜀,北望荆襄,南控洞庭啊,要说对付的元军主力,要论杀敌数量,人家可也不少,江西、湖广、四川的元军,不也一直是人家在扛吗?
    “贵部固然是红巾首义,功劳稍微高那么一点,可要是封赏的太过,恐怕也难以服众啊,罗将军说是不是?”
    “当然不是!”罗文素重重的把杯子一放,正想再跟宁安庆理论一番,谁知宁安庆却先抬手打断,然后凑近了低声道。
    “罗将军莫动气啊,听我把话说完,贵部身为红巾首义,论功自然要比徐宋高一点,但也高的有限,毕竟你们打下多少地盘,杀了多少元军,这天下人就算不说,可心里也有个数。
    “要我说,若是罗将军来投,最多也不过是个伯爵,但既然是论功行赏,那自然也可以想办法多立功嘛,若是罗将军比其他人的功劳多一些,那这爵位也不是没有商量,罗将军说是不是?”
    听到宁安庆如此暗示,罗文素顿时反应过来,眯了眯眼再次问道,“那宁先生的意思是,罗某该怎么立功呢?”
    “这就要罗将军自己想办法了,不过看在罗将军如此款待宁某的份上,我也不妨跟将军说些私下的话。”
    “宁先生请说。”罗文素闻言当即提起酒壶,亲自给宁安庆斟起酒来。
    宁安庆心中暗笑,表面却不露声色的继续说道,“殿下现在只想快些平定贵部,然后才好集中兵力去对付汴梁的李察罕,我这次被派来招抚贵部,也不过走个过场而已,其实你们降与不降,殿下并不是很在意,只要能平定贵部,文的武的都行,当然若能不动刀枪不流血,那自然对你我两军都好。
    “罗将军可知道,现在守在庐州和徐州的,是我圣武军哪支部队?”
    “不知道,还请宁先生指教。”
    宁安庆当即牛逼哄哄道,“驻守庐州之兵,便是我圣武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三集团军,该部去岁一战下九江,打下小半个江西,二战下武昌,消灭湖广元军数万主力,三战下荆门,答失八都鲁十万大军也败于一方面军之手。
    “现在这支部队被调来了庐州,若是我这次没有招抚成功,罗将军说,将来兵临新蔡城下的,又会是谁呢?”
    嘶————
    罗文素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的部队来打他,他还守个屁啊。
    宁安庆却继续说道,“还有驻守徐州之兵,那是我军的三方面军的第二集团军,是跟着我主渡江的元从之兵,之后又东征江浙,一举收复杭州临安,打去台州的主力,这样的精锐若是从亳州一路南下,不知道贵军又有何人能挡得住呢?”
    罗文素人都麻了,这圣武军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战绩吓人,他又怎么可能挡得住,于是他连忙说道,“宁先生此言谬矣,罗某又没想着对抗楚王的大军,咱们这不是在说怎么立功吗?”
    宁安庆吃了口菜这才继续说道,“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殿下决心平定贵部,不论文武都可,论武的,挡你们是肯定挡不住的,而且贵部本就是义军,实在没必要为此流血,枉造杀孽。
    “若论文的,贵部都像罗将军一样肯归附还好,可若他们不肯呢,到时又得发兵攻打,罗将军若是想办法让贵部的其他将领也如你一样,这不就能立功了吗?”
    罗文素立刻反应过来,“宁先生的意思,是让罗某去给楚王做说客,劝其他将领归降?”
    “诶,这怎么会是我的意思,应该是罗将军想主动立功才对,不是吗?”宁安庆再次暗示道。
    罗文素闻言思索片刻,才苦笑道,“可是我去说服其他人,这也不太方便啊,我毕竟是将兵之人,不好随意走动,不过若是助楚王招抚其他将领,我倒是还真的可以帮些小忙。”
    “怎么帮忙?”宁安庆当即问道。
    罗文素这时却又讨价还价起来,“我要说了,宁先生可得帮我在楚王面前多多美言,怎么也要给我这功劳多算点吧,若是只有个伯爵,是不是太低了点?”
    宁安庆当即笑道,“这功劳之事自可放心,罗将军可别忘了,我身负招抚之命,若是没有招抚成功,那我宁某便半点功劳没有,到时两军攻打起来,功劳都得算那些将军的,宁某就只能干看着了。
    “相反,若是罗将军能助宁某促成此事,那这招抚之功有我的一份,自然也有罗将军的一份,你说是不是?”
    罗文素点了点头,这才放下心来,然后跟宁安庆说道。
    “其实招抚我军这个事也简单,关键不在刘福通和杜遵道那里,而在那些跟我一样的将军那里,比如驻守在颍州的王显忠,驻守在亳州的韩咬儿,若是先生能先说服他们,没了我们这些外围的领兵之将,只剩汝宁和郾城的刘福通和杜遵道,难道他们还能拒绝楚王殿下的招抚吗?”
    “原来如此!”宁安庆顿时恍然大悟。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