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70章 抽象的元廷中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0章 抽象的元廷中枢
    《亡征》《五蠹》《八奸》,作为《韩非子·三篇》被鲁锦强行塞入教材之后,鲁锦又要求将他刚才说的儒法并重的总结写成批注,同样加入课文中。
    之后几人又讨论了要加入哪些散文,鲁锦想都不想的就说道,“有一本《古文观止》,里面收录了历代名家的散文和骈文,篇篇都是经典,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挑选录入教材。”
    几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朱升更是直接问道,“古文观止?殿下是从何处看到的这本书,臣怎么没听说过?”
    “没听说过吗?那可能是我记错了。”鲁锦想了想,好像古文观止这本书是清朝才编出来的,还真是他弄错了。
    宋濂也问道,“那殿下可还记得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名录?”
    “这我倒是记得一些。”
    鲁锦想了想,当即报出一大串古文名录,什么郑伯克段于鄢、荀子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师说、答司马建议疏、赤壁赋、出师表、中庸、礼记大学之道、陈情表、爱莲说、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谏逐客书、捕蛇者说
    一大串的文章名字直接惊掉了几人的下巴,宋濂、朱升等人甚至赶忙拿笔开始记录,他们没想到鲁锦的阅读量居然如此夸张,甚至好多文章连这几个大儒听都没听说过。
    其实也没啥稀罕的,因为这都是初高中必学的文言文,不知道只能说明当初没好好上学,就算记不住内容,也至少应该听过名字,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含金量啊。
    但是对于宋濂、朱升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元末的儒士,学习的要么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经典,要么就是时代较近的一些名士文章,比如宋朝的三苏啊,范仲淹啊,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这类名人的文章。
    而鲁锦说的这些文章里,却有好多汉唐,乃至战国策里的文章,古代本来信息就不发达,书也又少又贵,他们没听说过也很正常,像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种小众文章他们是真的听都没听说过。
    对了,另外说一句,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是明前中期才形成的,元末这个时候连唐宋八大家的叫法都没有,就更没人推崇这几人的文章了,就算有也都是小圈子里流行。
    等几人做完记录,宋濂更是惊讶的问道,“殿下说的这篇阿房宫赋是谁人所作,臣怎么没听说过?”
    “唐朝的杜牧啊。”鲁锦当即说道。
    朱升也跟着问道,“那殿下可还记得这篇文章中的内容?”
    “让我想想,应该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鲁锦也记不得整篇文章了,但是他只背出其中几个片段,便让宋濂等人大为惊骇,毕竟窥一斑可知全豹。
    “如此雄文,臣等居然从未看过,实在惭愧,殿下涉猎之丰富,也着实叫人敬佩,这些文章臣一定会仔细寻找,认真拜读。”朱升当即拱手佩服道。
    鲁锦点点头,“嗯,这些文章我记得也不是很全,但总之前人还是给我们留了不少好东西的,尤其要好好找找汉唐时期的文章,比如汉朝贾谊的过秦论,讲秦朝统一六国到二世而亡的成败得失,对于治国理政很有教育意义。
    “你们若是知道其他文章,也尽管找来,越全越好,然后再挑选一些收入教材即可。”
    “臣等谨记。”几人连忙起身拱手应下。
    从这天以后,这帮子新来的大儒再也不敢小觑鲁锦这位楚王,更不敢在他面前卖弄学问。
    妈的,鲁锦这个人简直是个妖孽,会打仗会治国就不说了,在主修公输家学的情况下,文章阅读量居然比他们还多,把这帮文人唯一的那丝傲气也给打下去了,也不知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教出鲁锦这样一个妖孽的人才,简直恐怖如斯。
    鲁锦:那当然是感谢国家的教育和栽培了
    接下来几天,十月中旬又发生了几件大事。
    十月十五,湖北前线传来战报,缪大亨率领的第四集团军先遣师已经顺利夺取了夷陵(宜昌),完成了封锁巴蜀之地的任务,现在缪大亨正带着主力向沔阳前进,准备找廖永安会师,等他们一到,十月下旬的时候即可配合江西的常遇春一起攻取长沙。
    中原方面,华高也在带着第八集团军向舞阳和襄城前进,准备参加围堵李察罕的任务,卞元亨则是准备着进攻洛阳和潼关,封锁陕西的入口。
    北路的山东方向,元廷中枢仅剩的那点兵力和粮食,根本不足以抵挡圣武军三个集团军的进攻,随着东昌(聊城)被冯胜攻破,元枢密院都事石普,和参军议事纳速剌丁与其三个儿子,一共五名重要将领被阵斩,元太尉月阔察儿也仓惶逃走,元廷布置在运河沿线的最后一股主力也宣告覆灭。
    随后朱亮祖和杨璟分派偏师,半个月内就横扫了山东各地。
    目前北路军已经顺利推进到了废黄河一线,朱亮祖带着第五集团军独自镇守防线,西到大名府,东到渤海的莱州湾,全部被第五集团军接管,朱亮祖亲自镇守运河沿线的东昌。
    杨璟则是带着第一集团军扫荡胶州半岛,招抚那些因为消息滞后,暂时还未投降的城池,打击那些溃逃之后占山为王,变成土匪的元军残兵,以及镇压不服统治的那些山东地主武装。
    腾出手来的廖永忠第六集团军,也收到了鲁锦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目前正在从新乡向着怀庆路的获嘉、修武、武陟、河内(沁阳)攻击前进,完成从黄河北岸封锁汴梁路李察罕的任务。
    驻守在浙东的俞通海第二集团军,现在也已启程向着徐州前进,补齐战略大包围的最后一个缺口。
    鲁锦这边的圣武军正在各地高歌猛进,开疆拓土,那此时大都的元廷中枢又在干什么呢?
    答:在搞抽象,嗯,元廷中枢又内斗起来了.
    之前的政斗是因为哈麻想搞走脱脱,自己好取而代之,奇皇后也想搞走脱脱,因为脱脱不愿意立她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当太子,于是两人结为政治结盟,一起赶走了脱脱。
    按理说脱脱已经被赶走了,这俩人没理由再闹了吧?不,权力的味道让人痴迷,一旦品尝,只会让人想得到更多。
    首先是奇皇后,哈麻当上宰相之后果然兑现了承诺,忽悠元顺帝一起给奇皇后的儿子立了太子,但是儿子当上太子之后,奇皇后还不满足,她突然觉得元顺帝整天沉迷女色,拉着一群和尚在皇宫里搞群趴,再加上南方红巾军愈演愈烈,她顿时觉得,这大元继续这么下去怕是药丸啊。
    但奇葩的是,她得出这个结论后,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劝导元顺帝改邪归正,专心治国,而是想把元顺帝废掉,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这个想法顿时跟哈麻不谋而合,哈麻如今已经当上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既然已经做到了这一步,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我都已经到这了,为什么还要一人之下?
    当然,做皇帝的想法他还没有,但是像燕帖木儿和伯颜那样,当个随意废立皇帝,把持朝野的权臣,却是他的梦想。
    而且在哈麻看来,奇皇后一个高丽婢女懂个屁的政治,把年龄尚小的太子扶持上位,他难道还能亲政不成?还不是他这位丞相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持一个听话的小皇帝,可比糊弄已经亲政十几年的元顺帝要容易多了,当然,爱猷识理答腊其实已经不小了,今年已经十四岁了。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再次结为政治同盟,这次的目标是要干倒小铁锅,扶太子上位!
    一个高丽宫女,想学慈禧玩垂帘听政,一个刚刚上任一年的权臣,想学燕帖木儿废立皇帝.
    还不要觉得离谱,历史上的元末就是这么抽象。
    原历史上哈麻赶走脱脱之后,他这个丞相就只当了两年,原因就是上面说的那个,他和奇皇后合谋想要废掉元顺帝,然后被元顺帝给反杀了.
    之前说元顺帝小铁锅就像明末的崇祯,这话是真的没错,自从脱脱下台之后,小铁锅换丞相就跟崇祯换内阁首辅一样,那是当擦屁股的手纸,用完就扔,没有一个丞相能干的时间长的。
    你别看小铁锅天天玩女人,政治手段还是很有一手的,自他当上皇帝,身边的丞相从伯颜、脱脱、哈麻、定住、搠思监、太平、也速、汪家奴、一直到最后的王保保,丞相换的跟走马灯一样,想害他的人多了,可是最终都没一个人能威胁到他的皇位。
    也使元顺帝成为除了忽必烈外,大元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这一点不服不行,可惜他的那点本事都没用到治国上。
    而且原历史上,这次元顺帝与哈麻的政治斗争,虽然以元顺帝的胜利告终,哈麻和弟弟雪雪,被庭杖活活打死,但是小铁锅和自己儿子爱猷识理答腊这梁子却结下了,一个想废了亲爹自己当皇帝,一个绝地反击按住了想造反的逆子。
    之后这爷俩的政治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元末,直到元朝灭亡,不,一直到被赶到草原,爷俩还在内斗。
    元末的军阀混战,李察罕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有福建的亦思巴锡兵乱,这里面都有帝党和太子党的影子在里面,虽然不是军阀混战的主要原因,但这爷俩的政斗无疑加剧了这种混乱的局面。
    不过元朝蒙古贵族内斗也没啥稀罕的,朱元璋说元朝以宽而亡,就是因为这些蒙古贵族只关心内斗,根本就不管地方,只要地方按时交税,剩下他才懒得管你,你爱干嘛干嘛,就算多收点税,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至于养出一大批像是郭子兴、张士诚这样的地方豪强。
    但是换句话说,元朝这个国家本身就是在蒙古贵族内斗中建立的,忽必烈带着汉军争大汗之位,不就是吗,这个朝代真的是从生斗到死的
    话说回来,不管原历史如何,至少现在的大都还没斗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哈麻和奇皇后的阴谋还处于计划阶段,哈麻的弟弟雪雪,现在正在山东德州布置第二条防线,阻止圣武军继续北上,虽然根本没什么卵用。
    哈麻身边暂时缺少帮手,亲兄弟还没回到大都,因此他目前还未发动政变。
    而元顺帝小铁锅本人,在得知圣武军已经打到了东昌(聊城),今年还同时进攻了江西、湖广和中原,顿时害怕的如坐针毡,想要跑路。
    虽然哈麻给他看了鲁锦的檄文,一再说明鲁锦今年没打算北伐大都,主力都在中原和江西湖广,而且方国珍目前仍能从海路给大都提供粮食,想要以此安抚住小铁锅,但小铁锅还是怕啊。
    他虽然暂时不急着走了,但却给高丽下令,让高丽在济州岛上给他修建行宫,随时准备乘船往高丽跑,相比于去草原吃沙子,元顺帝显然更想去自己童年生活过的高丽。
    而且他准备跑路也是有理由的,虽然鲁锦暂时还没打到大都,但他向哈麻一问,哪里还有兵能来大都勤王?有多少军粮能供养军队?哈麻立刻来个一问三不知。
    手里没兵没粮,那还不就是鲁锦嘴边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这不跑难道要留在大都等死吗?
    他可是听说鲁锦对蒙古贵族恨之入骨,抓到一个就杀一个的,还有鲁锦两次发出的檄文,那都是要对鞑虏不死不休的,也根本别想着能够招安鲁锦,还是想着怎么跑路更加现实
    与此同时,十月十八日,建康这边,鲁锦也来到了龙湾码头上给汪大渊、陈友谅等人饯行,远望号马上就要启航去爪哇了。
    从中国到爪哇的航线并不算危险,这都是中国海商跑烂了的航线,从宋朝就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条航线至少已经跑了两百多年。
    还有鲁锦找的船员,从江东首富沈万三家要来的两个船把头,一个叫杜瑞,今年四十二岁,已经跑了六次爪哇航线,还精通牵星术,会使用望板。
    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用的那种天文观测工具,木板上凿个孔,牵根绳子望星星,通过测量天体和海平面的夹角,来测算方位,这东西原理跟六分仪差不多。
    另一个叫范云,三十六岁,跑过五次爪哇航线,会看罗盘,还会记海图,针路图等技术,两人都是三四十岁,正是精明强干的年纪,而且这都是沈氏海贸船队里的中坚力量,不过鲁锦这可是朝廷,是国家,以国家的力量,什么人才找不来?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船上的水手,远望号是一艘四桅帆船,因此船上设了四个水手班,每班十二人,其中有一半是从方国珍的船队里挑选的有航海经验的水手,还有一半是从圣武军水师里挑选的年轻基层军官和立功将士。
    指挥方面,鲁锦给汪大渊封了个探洋使的官职,陈友谅为副使,远望号的船长是参加过崇明水战的水师一团营官张潮,船上还有三百名江南炮术班的学员,其他的还有几个圣武军水师来的军官担任大副、二副、三副等官职,船上还带了几十个工匠和医生,可谓准备充足。
    看着众人有序的登船,鲁锦这时才对汪大渊问道,“物资都带齐了吗?尤其是木炭,等你们到了海上,别忘了试试用那口汽锅来做蒸馏水,试试能不能发豆芽。”
    “木炭十分充足,殿下尽管放心!”汪大渊当即答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