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
关于新朝制度改革的问题,除了开始定下各种制度外,接下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鲁锦搞了这么多部门,钱谁出?俸禄谁发?
朝廷官员的俸禄其实还好,虽然有十几个部,但前面那些朝代他们也有六部九卿,加一些乱七八糟的部门,数量其实也不少,只是名字不叫部而已,区别就是鲁锦把这些全都整合成了正式的部,换了个名字,真要算官员人数,不见得比唐宋多。
最关键的是,鲁锦说的那百万教师,以及国营公司的员工,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生,警察局这样的部门,这些人到底算官还是吏,不算官吏的话应该算什么,他们的俸禄由谁来负担?
编制和俸禄还没讨论完,紧接着又引出新朝历法和工休制度,还有教材编写的具体问题。
汪广洋建议可以仿照宋朝制度,搞寄禄官、职、差、吏那一套,不过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将其改为实职,只是借用名称和体系。
但秦从龙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宋朝的冗官冗员就是这套制度搞出来的。
由于宋朝得国不正,赵匡胤是兵变取得的皇位,本身又是经历过五代藩镇之乱,所以宋朝建立之后太过矫枉过正了。
皇帝不敢叫皇帝,也不敢穿龙袍,只敢穿官服,叫官家,底气不足。
怕别人学自己搞兵变,抢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以文御武,杯酒释兵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穿的和士大夫一样,还自称官家,这不正是士大夫的形象吗。
地方上三权分立,确保藩镇不会再次出现,文官官职体系上,又搞出寄禄官、职、差这三套不同的独立系统,不仅武将无法形成藩镇割据,这下连文官也不能割据了,因为官职差这三套体系互不对板。
好处是防止了藩镇的再次形成,坏处是冗官冗员,以及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举个例子,宋朝的寄禄官是虚衔,没有实权,只是个发放俸禄的标准,通过恩荫世袭,或者科举获得,只要你考上进士,立马就有个寄禄官,相当于你的工资等级标准,但是无实权。
然后是职,也是虚衔,就像什么某某馆大学士,主要用于表彰。
最后才是差,知县,知府,主簿,转运使,这些东西,代表你工作的具体岗位,这个才是有实权的。
那宋朝的冗官冗员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你的差换了,你换岗位了,或者被贬了,失去岗位了,但你的寄禄官还没变,还在拿着朝廷的俸禄,这就造成了冗官冗员,和财政浪费,在宋朝这种类似的情况非常多!
所以秦从龙建议,新朝的官职直接绑定俸禄,官职直接对应实职,干什么岗位,就拿多少工资,可以有勋,比如什么郎某某大夫的那些虚衔,但只用来表彰,代表个人荣誉,不能跟俸禄和实权岗位挂钩,以免出现宋朝的冗官。
至于藩镇割据?就鲁锦拆的稀碎的这个权力构成,能搞出藩镇割据的那也是人才
最终还是鲁锦做出决定,新朝施行官、勋、职,军衔,爵这些体系,具体的编制划分,可分为官员、吏员和职员。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俸禄直接和官员品级绑定;勋只是荣誉头衔,代表朝廷对其个人的认可,跟俸禄和实权都没关系。
职,这里指的是所有官营机构的职员,例如教师,医生,国营工厂,电报行的普通职员,都属于此列。
然后是职员的工资问题,鲁锦直接借鉴了后世的职称,按照职员的职称高低发放对应的工资,每个行业又略有不同。
搞定了这些,最后一个问题,职员的俸禄由谁来发?
警务是官,当然由朝廷发放,国营工厂职员,电报行职员,这些本身是能给朝廷赚钱的,因此给他们发放俸禄也没问题,相当于是他们自己养自己,不用朝廷来养。
最关键的还是教职人员,人数庞大,而且鲁锦还想搞基础义务教育,不说小学初中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起码也得小学五年吧?问题是,以元末当前的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朝廷能不能负担的起全国的小学五年义务教育?
鲁锦对此的心理底线是,只要不超过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那就咬咬牙也要去搞!
有了这个底线,再去计算办小学的成本,建学校的钱可以让地方上出,地方出建材,然后让百姓服徭役去建,白嫖劳动力也要建,所以初期的建设成本是不用考虑的,关键是教职人员的工资。
目前元末社会上的工资标准,最底层的饭馆跑堂的小二,日薪一百文;码头力工日薪二百文,高级工匠日薪三百文,教师工资肯定不能太低吧?起码得比码头力工要高。
假如教师的日薪按三百文计算,只算工作日的工资,采用星期制工休,每周上五休二,每月四周,也就是说,教师每月工作20天,日薪300文,一个月就是六贯钱,六两银子。
每年两个学期,就按十个月算,那就是六十两,寒暑假只发放工作月的半数工资,允许带薪休假,那么寒暑假两个月,就是每月三两,一共六两,全年66两。
最后就是学校的规模,以当前七千万的总人口,平均寿命50岁计算,搞一个数学模型,年龄在6到10岁的小学适龄儿童,男女全算上,可能占总人口的7%左右。
因为平均寿命低,就意味着成年人的死亡率高,一对父母可能会生好几个孩子,整个人口结构中肯定是小孩占比更多,所以总人口的7%是合理的,那全国的小学适龄儿童大概就是480万人左右。
按照两千人一所小学,配50名教职人员,那就是2400所小学,12万教职工,每人每年66两银子,一年需要792万两的工资.这就是五年义务教育的代价
众人看到鲁锦算出来的这个数字,一年八百万两,太夸张了,基本和现在全年的盐税收入差不多,如果真要搞五年义务教育,就相当于把盐税全砸进去,这下真成了鲁锦说的,拿三分之一财政搞教育了
怎么办?免费的小学还要不要搞?大家都觉得肉疼,鲁锦自己也觉得肉疼,但基础教育对工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咬牙死撑也是要搞的。
于是陶安建议,要不要把女童去掉,就按最简单的男女各一半计算,只要去掉女童,就能少办一半的学校,经费立刻就能缩减一半,一年四百万两,这就能轻松很多了,但是鲁锦不同意
基础教育可以用来塑造人的世界观,改变儒家对百姓的思想禁锢,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历史教育提高南北百姓的凝聚力,改善南方百姓对北方的漠视和鄙视,也能让丢失四百多年的北方汉人认祖归宗,再说了,这个世界不可能什么都让男的来干,纺织厂要不要女工,电报行的员工能不能用女人?如果女童不能接受教育,这些事让谁来干?
既然基础教育一定要搞,那就只能想办法了,众人都开始集思广益,想办法节省开支。
陈遇提议学校不需要那么多教职工,40个班,每班一个教师,再加个正副校长,控制到42个人,体育老师可以由内卫军派人兼职,这样就能把工资开销压缩到665万两,一下子节省了130万两。
陶安也提议,寒暑假还给一半的工资,带薪休假这待遇太好了,完全没必要给这个钱。
带薪休假的目的,无非是想留住教师不让他们走而已,但是不上班又没工资,毕竟教师也要养家,如果只是这个目的,寒暑假可以不发工资,只给粮食,国家虽然没钱,但粮食还是有的。
寒暑假两个月,每月给两石米,一共四石米,按50文一斗的市场价,四石米也才二两银子,这比寒暑假的六两带薪休假要便宜多了,这样年薪就能压缩到62两,总开支也会降到625万两,比刚才又节省了40万两。
啧,真是一两一两的往下抠啊。
受到陶安的启发,最后李善长又来个更狠的,直接把教师月工资降到3两银子,但是每月另外再给两石米,米不值钱,两石米才一两银子,加上3两的工资,每个月工资成本4两,这样年薪就能压缩到42两,总开支成本也会降到435万两,一刀砍掉190万,这下又节省了三分之一
秦从龙也说,如果想继续省钱,还可以全给粮食不给钱,或者提高粮食的比例,降低钱的数量,比如每月三石米,二两银子,这样月薪就是3.5两,年薪37两,一年就是373万两,还能再节省60万,不过鲁锦没同意。
他本意是想让教师工资处在一个比较高的社会阶层,这样也好吸引到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现在让这帮人三刀砍下去,从一年八百万两直接砍掉一半,再降到年薪37两,那就直接沦落到和跑堂的小二一个水平了,就算你嘴上喊奉献,可也不能让教师家里吃糠咽菜吧?
于是最终方案就定成了李善长的标准,每年435万两,这里面实际上只需发放302.4万两的钞票,剩下132万实际发的是米,大概是242万石,占总粮食税收的十分之一,盐税的三分之一。
搞定了小学的五年免费教育,剩下的初高中就好办了,初高中不再施行免费教育,那就可以找学生收学费,教师工资可以平均分摊到学生身上去,不求学校能盈利,只需学费养得起这些教师就行。
而且初高中的数量也会锐减,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这个阶段,想让女子和男子一起读初中,还是很困难的,古代男女大防一般是13岁,皇子出阁,从内宫搬到外朝册封王爵也是13岁。
小学就算七岁入学,毕业也才11岁,男女混读是没问题的,那么小的小孩,不需要防,但是到了初中就不行了,除非开办专门的女校,可是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愿意掏学费去供女子读书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主要还是生产力跟不上,国家财政收入有限,鲁锦要是有钱,直接把初高中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就算是单独办女校,只要不收学费,还是有人会愿意送女儿去读书,但是收学费,那就肯定没几个人了,所以女校肯定会有,但不会多。
这样初中的数量就会锐减一半,毕竟少了一半女性人口呢,然后把小升初的升学率控制到七成,淘汰掉学习成绩差的三成,初中的数量大概是840所,初升高升学率控制到六成,全国高中大概500所,每年五十万高中毕业生,去抢数量有限的大学名额,估计高考淘汰率会更加残酷.
理顺了整个学校体系,然后话题就被转到了鲁锦说的星期工作制上面,继而又牵扯到历法,这很重要,因为得先确定工休制度,才能划分学期和课时,然后再按课时编写课本,要在规定的课时内把知识点教完。
鲁锦自己是习惯了星期制的节奏,觉得古代旬休制很难绷,上九休一,连续工作九天,不会烦躁吗?但是在场的其他人都是旬休过来的,他们早就习惯了。
另外鲁锦想推行星期制,也得找依据,星期制这玩意虽然不是中国原创的,但是传入中国的时间却很早,大概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知道了,到了北宋时期,星期制还被编入了历法,进行了本土化适应,称为七曜日,又称曜日制,一周七天,‘金木水火土月日’各一天。
不然你以为会叫星期?周七为什么叫星期日?西方称礼拜日,那是因为他们要到教堂礼拜,中国人当然不去教堂,所以称作星期或周日,受中国影响的日韩,至今还称为七曜日。
只是北宋虽然把七曜日编进了《应天历》里,但那只是用来计算历法的,并没有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进行推广,不然也就不用鲁锦费这个劲推广了,为什么北宋没有推广,汪广洋对此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日历这东西,太阳历是用来定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太阴历也就是月历,主要是定城市生产生活的,一月三旬的旬休制为什么能推广开?因为方便。
百姓看看月亮就知道现在是上中下旬,而如果推广星期制,那百姓怎么确定具体日期?看月亮能看出是星期几吗?所以想推广星期制,起码家家户户都要有一本日历,百姓才会不把日子过乱。
说白了还是生产力问题,大量制作日历需要很多纸和墨啊.
类似的问题还有精确的时间,你想让工人准点上班,让学校准点上课,让火车准点发车,首先你得让百姓知道精确的时间啊。
以前乡下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不太需要精确的时间,而城里有官府设置的钟鼓楼,钟鼓楼里有日晷和漏刻,派世袭的阴阳户天天盯着日晷击鼓敲钟,晚上盯着漏刻,派人打更报时,但是想推广现代的生产生活模式,仅靠这些就有点不够用了,得有更加精确的时间。
好在鲁锦已经造出了钟表,可以让少府开一个钟表公司,作为皇室的企业,印刷带星期的日历也不是问题,老朱都能印出上百万本明大诰,鲁锦难道连日历都印不起了?因此推广星期作息制这条提案,也被鲁锦强行通过了。
其实汉朝就采用过类似的作息方式了,汉朝是上五休一,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回家洗澡的日子,这跟星期制的上五休二有何区别?无非是把一旬十天拆成两个五天而已。
最后就是假期制度,原历史上的明朝是出了名的惨,不仅假期少,工资也少,再加上许多官吏都是元朝的旧官,贪腐问题一直居高不下,老朱定的是旬休制和节假日并行,每旬休息一天,一年36旬就是36天,再加上冬至,夏至,春节这样的节假日,全年假期一共是50天。
看起来好像不少的样子,但要跟前朝对比,宋朝全年休假120天,唐朝是90到100天左右,鲁锦呢,鲁锦也卷!虽然嘴上骂着老朱,但是他自己身体也很诚实
全面推广星期制后,学校采用双休,上五休二;工厂工人采用大小周制度,单休和双休交替进行,这个星期上六休一,下个星期上五休二,故而称为大小周,一共78天休息日。
再加上冬至一天,清明三天,端午一天,中秋一天,春节七天,全年91天假期,将来还可以加上国庆节七天,全年98天,跟唐朝的水平差不多,但这是工厂,官府当然要卷起来
朝廷和官府采用单休制度,上六休一,一共52天,再加上20天节假日,全年一共72天假期,比老朱的50天松一点,比唐朝的90天又卷一点。
这场堪比‘两会’的建国制度筹备大会,足足开了大半个月,从鲁锦定下制度大纲,接下来便是每天讨论各个方面的细节,等商量的差不多的时候,时间也到了六月二十日。
至正十三年的六月下旬,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方国珍买马回来了,从大都买了三千多匹,从高丽买了四千匹,合计买了七千五百多匹马,全部在海宁州(连云港)上岸,同时也卖给大都十几万石粮食,还赚到一些钱。
并且情报局还和大都、辽东、高丽方面,都订好了来年继续交易马匹,情报局还借着沈氏和方国珍的路子,接触到了元朝的现任宰相哈麻,而且还得到一个小道消息,脱脱可能死了。
脱脱被哈麻联合奇皇后斗倒之后,被贬云南,但是因为鲁锦截断了南下的陆路通道,所以脱脱是走海路送去的,可能是受了哈麻指使,半路上没到广州上岸,脱脱就在船上被弄死了,这货也怕脱脱再回来跟他夺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了脱脱
唔,鲁锦得到这个消息反应倒是不大,脱脱历史上就是被哈麻矫诏毒死的,现在看来也不例外。
反倒是大都如今的情况,鲁锦更关心一点。
大都现在很缺粮,拜鲁锦占领了江南,截断了徐州漕运所赐,大都现在已经在吃人了
好处是元廷再也拿不出粮草筹措大军,无力再组织大兵团南下镇压红巾军,镇压红巾的任务只能依靠那些地方团练军阀,比如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养父)这些元末有名的军阀头子。
坏处是北方的人口又被消耗了,这一波乱世结束,也不知北方还能剩下多少人。
另外就是哈麻,这几个月被粮食问题愁的团团转,现在方国珍雪中送炭,送来十几万石粮食,解了大都的燃眉之急,方国珍的使者,包毓派出的情报局细作,立刻就被哈麻奉为座上宾,只要能给哈麻送去粮食,你就能随意出入丞相哈麻的府邸。
借着这条路子,情报局立刻就在大都站稳了脚跟,并将情报站打入了元廷的政治中心,能及时从哈麻这里获得元廷中枢的一些重要情报,情报局这下立了个大功!!!
这可真是彼之奸臣,吾之英雄啊
第二件事就是原定于六月二十日发动的金衢战役,正式开打了。
东线第三方面军,由第二集团军副总兵张德胜亲自带队,率领新编52军主力进攻婺州路,在已经暗中投降的婺州路万户陶广义的配合下,张德胜一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义乌、东阳、永康、武义、兰溪这些外围城池,最终带主力包围金华城。
浙东廉访使杨惠被绑,婺州路达鲁赤僧住被杀,元廷枢密院同佥宁安庆,在陶广义和李相的劝说下选择投降,元廷江南行台侍御史帖木烈思,见大势已去,于金华城头刎颈自杀。
自此,元廷在江南最后的一个行政指挥中心被圣武军一锅端,婺州路正式改名金华府,府城城门大开,张德胜率领圣武军进驻金华府城,陶广义也带着被俘的杨惠、投降的宁安庆,以及都事李相,一起启程前往建康去见鲁锦。
西路这边,第五方面军也筹集精锐,由邓顺兴和秦戎带队,率领46军猛攻衢州路。
衢州路知道背后有金华抵挡东面之敌,所以背后没有防备,全部兵力都放在西面抵挡邓顺兴,谁知陶广义却提前叛变了,导致婺州路迅速沦陷,还不等衢州路反应过来,张德胜的52军就从东面挥师西进,猛掏衢州路的后心,迅速攻占了兵力空虚的龙游、和衢州路首府‘西安’两城,这个西安也被改成衢州府。
位于西线开化、常山、江山三城的元军,见到自己老家被圣武军从背后掏了,士气顿时土崩瓦解,在邓顺兴的进攻下全部投降,西线的三座城池也全部易手。
至此,历时总共不到十天,金衢战役就全部结束,来的快去的也快,就连许多当地百姓,都还没反应过来,城池上的旗帜就已经变了。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金衢战役的行动,防止江西元军从西面攻击第五方面军的侧翼,廖永安的第一方面军也主动出击,动用一个集团军五万多人的兵力佯攻江州城(九江),吓得江西元军不敢向衢州支援一兵一卒,等那边衢州打完,廖永安又立刻退回了黄梅和宿州。
经此一役,圣武军已经彻底扫清了进攻江西的障碍,就等九月收了秋粮,便可以全面发兵!
至正十三年七月初,顶着小暑大暑的酷热,夏粮的稻穗在极快的灌浆饱满成熟起来,而鲁锦却全副武装,穿着张芸绣新作的九旒十二章的楚王冠冕,腰悬宝剑,跟着陶安排练祭天的礼仪。
也正是这个时候,陶广义带着一大家子从金华来到了建康。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