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377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入八月, 北京城热的像个火炉,内城旗人的心,更是火热的像个即将要爆炸的火炉。
    为啥?
    有两件事:
    一件是要发禄米了。
    第二件是内城多出来很多房子, 需要的,可以拿着银子去内务府购买,租赁,或者, 去哪里立个功,让皇上赏个宅院。
    后者有些难度,但拿银子去买和租赁,还是挺简单的。
    由第二件,引发出来第三件事,勉强算个热点,那就是,诚亲王允址的府邸, 差点被旗人“攻战”了, 让雍正帝下旨训斥了一番。
    当然,训斥的是允址, 不是那些闹事的旗人。
    这事儿的起因是拆迁款没有落实,但归根结底,还是跟内城的房子抢手有关。
    自从满清入关,占据北京城,八十余年,八旗兵丁繁衍至今, 已超倍数, 北京城的房屋有限, 旗人们总体来说, 是越住越拥挤的。
    一个跟人丁繁衍有关,另一个,就是跟王府占地和豪族圈占有关,第三个,就是跟旗人本性有关,嗜酒、嗜赌、挥霍无度,再加上一个不事生产,就是有座金山银山,迟早也会败坏光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很多“穷苦”兵丁,无房居住。
    顺治朝短暂,到了康熙朝,这个问题就越发凸显,这么多的无产无业无房兵丁在内城游荡,为城内治安带来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帝命在内城城门之外各旗校场等处,建造官房,分给这些无房穷苦兵丁们居住。
    但是,这官房有限制,是只拨给满洲、蒙古旗人。
    这是官房,只能居住,不能买卖、租赁。为防止那些满洲、蒙古旗人们,再次将房产给霍霍没了,这些官房,管理十分严格。
    因建在校场处,居住的也是满洲、蒙古兵丁,所以,这官房,也被叫做营房,命校场所属八旗都统、副都统兼管。
    这是康熙三十六年的事情,快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新生儿都已经繁衍了一轮儿了,这北京城住起来,是越发拥挤了。
    尤其是在康熙帝的儿子们都兴建了王府、占据了大片民房之后。
    好在,有更新,就有换旧。
    这不,佟府和安王府两座大山倒了,这北京内城,一下子多出来多少间房舍啊,其中不乏一些或轩阔、或小巧、或富丽、或雅致的小宅院,这可不是中底层旗民的福音了?
    虽然这些新空出来的宅院都归了内务府,但内务府总不能白放在那里落灰,然后让好好的房子破败了吧。所以,内务府会出售、甚至是拍卖这些房舍。
    正阳门内的老少爷们街坊们那个急啊。
    好宅子不等人,那是要用抢的!
    他们这一批是最需要这些宅子的人,可是,拆迁款迟迟落不下来。京城居,大不易,他们当中,少有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去买佟府和安王府流出来的好宅子的。
    因为好宅子就是好宅子,它贵啊!
    但若是拆迁款到手,这是一笔大进项,他们就可以用这一笔大进项,去换一个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好宅子。
    这可是要传家、要作为祖宅的宅子,结果现在只能干瞪眼,干着急,你说气不气人!
    他们急的着急上火,日日去找各自佐领诉苦,要佐领带领他们去找旗主,然后让旗主去找三王爷要拆迁款。
    还有人想去找德亨帮忙做主,可惜,定王府一家都住在毓庆宫,他们有那个心,没那个胆子去闯宫。
    国公府的叶勤老爷倒是时常出来转悠,可这是个万事不理的主儿,你说给他听,他倒是能替你着急,可着急完了,人家就走了。
    打点也不管用,人家有个亲王儿子,有个位比亲王的公主女儿,人家根本看不上你那点子孝敬。
    嗐,抓瞎!
    德亨:你们看,谁说住毓庆宫不好的?这不好处多多嘛嘻嘻。
    所以,还是要去找三王爷,事儿是他应下的,不找他找谁。
    图书馆选址在正阳门内,棋盘街以外,具体来说,是在西路镶蓝旗内的大半个头甲巷,和二甲巷一个边儿,其中汉军旗占三分之二,满洲旗占了三分之一,蒙古旗,占了个零头。
    可巧了,果郡王允礼新上任,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得嘞,咱们找不到定亲王,咱们就去找您啦,果郡王。
    果郡王允礼,是不敢去找允址要钱的,更不敢拿这事儿去找雍正帝,所以,他逃了。他还是右翼前锋统领,他跑去圆明园练军去了。
    允礼逃了,都统也装瞎充楞,四处躲藏,往下一级参领和佐领,没法子,能写奏折的就写奏折,没有写奏折资格的,就四处托关系找门道,务必要将这件事到达天听。
    拆迁也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呢。
    结果,折子是奏上去了,没音信了,眼看着房子一天比一天少,这些旗人就集结起来,找上了允址的府门去。
    允址那个气啊!
    一面让府兵护好大门,一面去步兵衙门报案,另一方面,召集府内幕僚们,想个妥帖的法子出来,解决眼下的困局。
    结果,人是叫来了,个个儿都成了锯了嘴的葫芦,一屋子人寻摸不出半个法子来。
    有那被问着的,就说:“咱们都听王爷的。”
    还有破罐子破摔的,说什么:“左右闹不出什么大事儿来,让他们闹去。”
    听听,这就是他手下以读圣贤书为己任的读书人说出来的话!
    好在,步兵衙门的人来的很快,将闹事的旗人给驱散了,但这件事到底到达了天听,皇帝下旨训斥了诚亲王“办事不利”,却是没说,他们的拆迁款要怎么办。
    旗人们无法,只得垂头丧气的另寻他法。
    比如,借贷?
    德亨也在赎买和购买内城多出来的房子。
    所谓的赎买,就是用钱,赎回原本是自己的东西。
    德亨是为自己手下的部分旗人赎买,被没入内务府的,原本是安王府的房子。
    安王府第一代安亲王,也就是岳乐,一路征战,从贝勒、郡王、一直到亲王,属下、门人、奴才、佐领等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那会子还是顺治朝,内城胡同房舍还很宽裕,他围着自己的王府,不仅占用了周边旗房,他还将一些破损的、倾塌的、属于其他街区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然后分给自己属下、佐领领属们居住。
    慢慢形成了如今的王府大街格局。
    除了安王府周边房舍,在内城城门内外,以及南城,也有不少安王府产业。
    康熙朝时,康熙帝就跟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往下剥安王府势力。
    就说德亨从小到大这二十年,康熙帝就夺了安王府两个半的佐领给他,德亨自然都是笑纳了。
    比如雅各布,最初只是安王府辖下佐领中一个小小前锋兵,他所在佐领一朝归了德亨,德亨从这个佐领中选拔自己的贴身近卫,雅各布因为勇武中选,成为了德亨的近卫首领。离开德亨后,他开始飞跃式的高升,一路升至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就在上个月,已经晋升正黄旗汉军都统。
    雅各布只是出身安王府的一个个例,德亨手下中,很有一批中高层干部,也出身自安王府。
    这一点没得说的,安王府出来的人,不管是文化水平还是自身素质,普遍要比其他旗人高,有人才,德亨自是没有不用的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安王府倒了,安王府曾经所有的土地、房舍,都被收没进内务府,但德亨的手下和佐领领属们,还一直住着安王府的房子呢。
    他总不能让手下没房子住吧?就是搬家,也得先寻摸新房子呢?
    所以,德亨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掏钱包,赎买手下所住房舍同时,还大批量购买所有能买到的旗房,自然也包括佟府所在的那些胡同。
    不是为了私有,而是他手下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繁衍生息,他要给他们分房子。
    最好能调换在一起,便于集中管理同时,也能资源共享。
    将房舍都集中在一起,德亨就可以对这些房子进行重新规划,或推倒重建,或修葺加盖,使之成规模。
    北京内城这些房舍,多是明时建成,说是年代久远,年久失修都是轻的,最重要的是下水道系统坍塌堵塞,每到雨天,地表雨水渗透不下去,让路面积水同时,一些污秽之物也浮了上来,让道路肮脏不堪,也容易传播瘟疫。
    如果是康熙朝,德亨会直接向康熙帝提出,重新翻修北京城,但现在嘛,德亨打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德亨只想在自己所辖范围之内,为自己属下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所以,这几日,德亨就带着手下奔走在整个东城,规划他的新小区。
    如今他名下有25个佐领,4个半内府佐领,42个整庄,5个半庄,7个园子,1050民户,超过2000府丁。
    以上都是他这二十年间挣下的家业,土地庄园倒也罢了,关键是人,人,人!
    粗略估算,有超过三万的人口,都是他的责任。
    为什么说是粗略估算、超过三万呢?
    因为像是庄子、园子、民户这些,里面附带了大量的田奴和无户籍人口,近几年,德亨曾在自己的田庄内进行过三次深度人口普查,可是,每次普查得到的数字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
    明面上是这些,隐匿的还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说粗略估算。
    在京外的那些,包括南城和京郊的,德亨都早有安排,唯独内城,是京城的核心圈层,有安排,也都是小安排。
    现在机会来了,德亨打算彻底解决手下内城居住拥挤无度这个大难题。
    德亨的佐领,集中分布在正蓝旗、镶白旗、镶黄旗、正白旗内,也就是在东城区。他打算在东城区,从北至南规划出四个小区,一个旗内一个小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