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103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亨家的乔迁之喜不仅办的热闹, 还办的尽兴。一连三天,亲朋好友能来的都来了,没能来的, 也遣仆从送来了贺礼。
    为了给家中的两个孩子德亨、萨日格广布福泽,叶勤还为江南受旱灾区捐赠银一万两,粮千石,托努尔苏来往江宁的船队送往江宁交给曹寅, 请他帮着散给江南灾民。
    说到这些送往江南的千石粮食,就跟出国一趟给亲朋好友带回的“洋玩意儿”是义乌小商品城制造的一样,这千石粮食,也是前年从江南经运河运到通州的漕粮。
    通州的漕粮用处多多,除了填补大仓备灾备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给八旗官兵和满汉官员们发放粮饷和俸禄。
    前头说了,发放给八旗官兵的禄米都是带壳的, 要想吃到肚子里, 需要将这些禄米、也就是漕米,舂去壳才好下锅, 而这个舂米的过程,就是奸商们谋利的良机。
    为了不让自家人吃二道贩子的亏,小小年纪的德亨就给大舅福顺出主意,让他在南城开一个碓房,专门雇佣城南的民人来给自家人舂米吃。
    但实际上,舂出来的这些米都是陈米, 有些人为了饱腹吃它, 有些舌头刁的人就吃不惯, 另折价换了上好的粳米、白米吃。
    可不是巧了, 德亨在黑龙江和盛京的庄子产的大米,都是上贡的上上等的白粳米,吃起来软糯香甜,不用就菜都能干吃一大碗。
    德亨家里也就这么几口人,就是分给亲近的仆从加送礼,三个庄子产的粮食也消耗不完,白白将新米放成陈米可惜了。
    德亨就请大舅福顺帮着在京将这上等白米换成更廉价的漕米。依年岁算,陈年的以祈福消灾的名义撒给南城以及郊外贫苦百姓,稍好点的,就送到东石河屯:
    一者,当做工钱结算给烧砖的工人;
    二者,当做福利发放给在京当差的家丁、仆妇们的家人;
    三者,用来当做挖渠、开路、架桥、织布的酬劳。
    德亨人虽然出不去,但他有很用心的经营那个并不属于他的小屯子。屯长德塞宜虽然熬过了康熙四十二年的冬天,但并没有熬过康熙四十三年的夏天,在德亨离开三四个月后,他就病逝了。经过德亨举荐,额尔赫布给活动关系,这个屯,最终由德塞宜的三子那丹珠接任屯长,继续掌管东石河屯。
    那丹珠接任屯长第一年,腊月入京给各“长官”们送节礼,他也去了牛角湾胡同去拜访德亨,谁知那个时候德亨已经入了贝勒府读书去了。
    那丹珠原本以为相见无望,但额尔赫布是知道德亨在贝勒府的处境的,他带着那丹珠去敲了贝勒府的侧门,然后请见大格格卓克陀达……
    也就是从那丹珠起,卓克陀达才提议在贝勒府不起眼的东北角上专门给德亨开一个小院,方便他处理自己的事情。
    那丹珠最后自然是见到了德亨,他不仅见到了德亨,还从德亨那里拿到了一个改造东石河屯的图纸。
    其实图纸上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东西,就是一些开渠引水灌溉啊、修路架桥方便人行走啊、铺设暗道方便屯里的污水污秽等垃圾排泄防止滋生瘟疫啊、多开一个砖窑烧砖建造房屋啊、赞助织机羊毛线鼓励妇女织布织毛衣自给自足啊等等一些寻常的事情。
    但就是这些寻常的事情,对底层百姓们来说每一件都是大工程,是饿着肚子绝对完不成的大事情。
    但现在,德亨出钱出粮,百姓们在农闲之时出人力,这些基础工程就可以搞起来了。
    经过福顺被参之事后,那个小碓房过了明面,算是成为了福顺名正言顺的私产,他也就不再藏着掖着,继续扩大规模,再加上有“德公爷”东北新米做加持,福顺的碓房在南城很有名气。
    也就是说,经福顺的手兑换而来的漕米越来越多,光放着不是这么个事儿,米越放折损越大,可巧遇上了江南旱灾,得了,这些漕米再坐着漕船回江南吧。
    为什么不将这些漕米在京郊换成银子拿去江南就近买米呢?
    这不省了千里迢迢运送粮食的船和人力了吗?
    非也。
    据德亨所知,江南的粮价已经飞涨五倍到十倍有余,拿一样的银子去江南买米赈灾,就跟拿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一样,不如直接运粮过去。
    这些漕粮并不是多么好的米,那些当官的恐看不上,反倒可以直接散给受灾的灾民,真正能帮到他们。
    叶勤的这一千石粮食对江南的灾情那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算什么,真正起到赈灾作用的,是康熙帝下旨,截留湖广漕米几十万石以备江南赈济。
    但总归,德公府的好意送出了。
    办完乔迁礼之后,国公府正式走上正轨,过起了平静祥和的日子。
    但德亨本人,那是一日不得清闲的。
    承德织造局历时三年,终于建成,并快速的进入大规模羊毛精纺纱市场黄金期。江南织造局与承德织造局南北呼应,大量精美的羊毛(绒)、蚕丝混纺的精美羊毛(纱)缎迅速铺向全国,其中以京城为最。
    内务府只管服务于皇室,而对外这一条线,就又落到了叶勤头上。
    也就是说,叶勤除了掌京城织染局这一摊子之外,他还得兼顾着江南、承德两处大织造局的京城集散销售工作。
    真算起来,叶勤真不是那种自身有才能的人,当初,只让他督造风扇时,他就暴露了自身的才识、见识、胆识上的不足之处,不过只是督造一个风扇,有王师爷和显王府帮衬着,也算可以了。
    后来他执掌织造局,就觉着吃力了,以至于当时他夙兴夜寐差不多就住在织染局,总算当差让大冬天去西安巡查兵务的康熙帝满意了。
    等到承德织造局开始生产羊毛纺织品,康熙帝又让他做羊毛销售“总监”,这就真的难为到叶勤了。
    好在,康熙帝四十三年元旦前后,经康熙帝的引见,他结识了曹寅。
    对如何运作织造局,曹寅可是行家,他传授了很多技巧给叶勤:“事事皆问,事事皆不亲为”。
    意思就是,你什么事儿都要问,但什么事儿都不要亲自上手去做。
    “交予可用之人即可。”
    会用人就行了。
    揣着手装大爷啊,这个叶勤会做。
    如今叶勤本事没长多少,但认识的人是真的多,偏认识的这些大爷们还都要给他三分颜面。
    所以,织染、清点这些方面的琐碎事儿都交给他“选”出来的可靠人去做,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穿戴整齐了,去见每一位想来见他和他想见的大爷们。
    即便如此,叶勤也每天忙的见不着人,那个什么镶黄旗的佐领,他更是一年到头都问不上一句,问就是:“去找你们小爷去……”
    德亨还能怎么样呢?
    牛不饮水总不能强按头吧?
    接就接吧,反正他在家闲着,也没甚事干。
    屁啊!
    谁说他出贝勒府了就不用读书了?
    戴先生肯定得了胤禛的吩咐,不仅给他布置了超多的作业,还让他每三日回一趟贝勒府,好继续给他讲课。
    人虽然走了,但学,还是要照样上的。
    所以,德亨只能在课业之余,抽出时间来处理三个佐领外加一个东石河屯、三个庄子的事务了。
    如今已经正式进入冬月,黑龙江和盛京的庄头们肯定已经带着庄丁朝京城这边赶了。
    顺天的庄子离的近,庄头出发要晚一些,但也肯定会比东北的那两处庄子要快,所以,德亨要提前准备好仓库,以免发生康熙帝四十二年冬因为家里太小放不小众多粮食和活物的拮据窘事儿来。
    之前几年的庄子出产都存在崇文门内的仓库里,德亨原本想今年也存在南半城那边仓库,但纳喇氏认为,新家就要有新气象,既然有了新家,自然要有就近的新仓库。
    新国公府大的很,能存下就存,存不下,就在府外租赁新的仓库。
    他们又不是没有钱在这边租赁新的仓库,做什么要藏在旧仓库里?
    德亨虽然不认同这个说法,但他在这种小事上,一向是不会忤逆母亲的,所以,额娘说要租,那就租吧。
    为什么要租赁新的仓库呢?
    因为经过计算,德亨发现,新府的仓库已经填满大半了,剩下的小半根本不够用的。
    那就只能就近租赁新的仓库了。
    为什么要租赁而不是典买呢?
    哈,因为这里是镶黄旗界内,周围住的都是老牌贵族,你去典买谁的去啊?
    好在,草厂胡同这边因为之前新建国公府,三年前很是迁走了一批旗人,虽然后来又建了一些民居将叶勤的那个佐领迁了大半过来,但总体来说,还算宽敞。
    尤其是草厂胡同东口靠北的那一排房子,现如今是空着的,只住了老两口给看房子,主家一家,都到地方上任去了。
    作为临时仓库,是够用了。
    德亨看了看天色,见阳光晴好,就叫上小福、陶牛牛一起出去看房子去。
    纳喇氏嘱咐要多多的人跟着,又按住了想要跟着大哥哥一起出去玩的小萨萨,德亨许诺要带礼物回来后,德亨三个连带雅各布三五个侍卫,一起出府去了。
    就在同一条胡同口,所以德亨一行是步行过去的。
    刚走了百多米,远远的就看到胡同口的拴马石上栓了一、二……五匹骏马,雅各布先赞了一句:“好马!”
    可不是好马吗,修长好看的马蹄,结实有力的臀肌,长长的脖子,大大的鼻孔,小小的耳朵……这些都是良马的标配。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