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504章 没有元史,只有后五代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04章 没有元史,只有后五代史
    九月的最后一天,三十日晌午,鲁锦率领的南路军主力终于兵临大都城下,早已潜伏在附近,等待许久的华北情报站站长刘子贤,立刻赶来觐见。
    “刘卿辛苦了,大都现在情况如何?”鲁锦在大营中见到他当即问道。
    这一句辛苦了顿时让刘子贤感动的不能自已,哪有皇帝这么体恤臣属的,居然不等他打招呼就先主动慰问臣子的?能追随这样的君主,又何来辛苦之说?
    刘子贤连忙作揖道,“为朝廷做事,为陛下尽忠,使命所在,臣不敢言辛苦,多谢陛下挂念。”
    鲁锦当即道,“卿此番立下大功,时时为朕传递元廷状况,朕才好从容布置这次的北伐,能抓到妥雚帖木儿和元廷太子,刘卿功不可没,朕定有赏赐和提拔。”
    见刘子贤又要客套表忠心,鲁锦连忙抬手打断,提醒道,“大都还未攻克,当以军事为重,先说说大都当下的情况吧。”
    “是。”刘子贤连忙掏出一张大都的城区地图,呈给鲁锦之后才说道。
    “回陛下,目前大都城内军民人口合计不足五万之数,城防十分空虚,粮食倒是有一些,是之前八月份才刚送入城内的,但元军守城兵力不足,士气也不高,而反观我军,兵马众多,只要四面一起攻打,肯定能轻易拿下。
    “至于城内情况,元帝九月十二出逃之前,曾下令让益王浑都帖木儿留守大都监国,但却没给他多少兵,摆明了就是要他送死的,而且这厮年纪尚轻,还未及弱冠,意志也不坚定,很有可能说服其主动献城投降。
    “不过之后情况又有变化,元帝的行驾九月十四抵达玉田县后,得知我军已经攻占锦州,于是又调头分散突围,元帝带着怯薛军去了喜峰口,准备去上都,太子和奇皇后还有丞相哈麻,转头去了军都陉,欲往兴和路突围,但大皇后弘吉剌氏和元帝行驾,却并未安排去处。
    “元帝和太子丞相分头突围之后,大皇后无处可去,就带着行驾从玉田返回,于九月十九日回到大都。
    “弘吉剌氏虽不受元帝宠爱,但她身为蒙古贵女,还是不愿轻易投降的,其回到城中之后,反而散尽财宝,督促士卒严加守城,欲做困兽之斗。
    “臣已近半个月没能入城,现在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不过有弘吉剌氏在城中,臣还是建议以战为主,以战促抚,战抚并用,那些本来就士气低落的元军,相信也不会有多激烈的反抗。”
    鲁锦闻言皱了皱眉,“卿既然半个月没能入城,那如今城中的情况,卿又是怎么知道的?”
    刘子贤连忙解释道,“回陛下,臣之前收买了几个元廷禁中的小宦官,大皇后带着行驾返城时,行驾中的宫人自知元廷即将灭亡,多有逃散者,臣之前收买的一个宦官也逃了出来,找到了臣在城外的商铺,将大皇后回城的事告诉了臣。
    “如今大皇后虽然让加强大都守备,但城里的人总要烧柴,之前大军未到时,虽然守备严密,但还是有机会可以跟城中取得联络的,这些都是大军来之前,臣在城内的线人传出的消息。”
    鲁锦点点头,这才相信了他的话,然后才说道,“既然这女人想鱼死网破,那也没必要再招抚了,还有那个什么益王浑都帖木儿,大元只剩一座都城了,他也没什么招抚的价值了。
    “朱亮祖,廖永忠。”
    “臣在!”
    “你二人指挥攻城,速战速决,不许放走城中一人。”
    “是!”
    朱亮祖和廖永忠领了任务,从鲁锦那拿来城内地图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一仗并不难打,主要是,元大都太大了,东西宽13里,南北长15里,周长28.6公里,还特么有十一个城门,别说城内根本没几个兵,就算城里的五万人口全是兵,这28.6公里的城墙,五万人能站满吗?
    连城墙都站不满,你还守个毛,所以说军事防御,城太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
    原历史上,徐达负责驻守北平的时候,就把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几乎缩小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后来大明迁都北京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城不够用了,于是就又筑了个南城,才有了后来明清北京城的格局,等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整体向南平移了五里地。
    朱亮祖和廖永安商量过后,决定连炮台都不用筑了,直接攻城即可,元大都11座城门,先用大炮把城门轰开,各个团往里冲就是,就大都的那点兵力,他们想挡也挡不住。
    上午十点,各部队准备完毕,随着一阵猛烈的炮火轰击,大都那单薄的城门顿时轰然洞开,各部队以团为单位,凶猛的冲入城区,按照战前规划好的城区,迅速占领了大都。
    鲁锦是从东面的齐化门入的城,刚进城门的时候就撇了撇嘴,暗骂这大都的城防建设真不咋地。
    大都的城墙是在红巾起事之后才临时加固的,可即便加固之后,城墙的基座也只有2.5米厚,城墙顶端就更窄了,估计都不到两米,城墙高度也才五米左右,实在有失都城体面。
    关键的是,这城墙还没包砖,而是盖了一层芦苇扎成的草帘子.鲁锦是实在想不通,这一层草帘子起到什么作用,莫非是方便让攻城方放火?
    还未走到皇城,才刚走到皇城东面的大元枢密院,廖永忠就押着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
    “陛下,这便是胡虏的益王浑都帖木儿,如何处置?”
    浑都帖木儿如今才刚17,他本来就没打算死守,就等圣武军来了之后投降呢,要不是大皇后这女人一意孤行,这一仗本来就打不起来,见到鲁锦之后,浑都帖木儿连忙下跪道,“小臣愿意归附新朝,叩见皇帝陛下。”
    鲁锦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当即说道,“抬起头来。”
    浑都帖木儿惶恐的抬起头,不知鲁锦是什么意思,鲁锦看着这小子惊慌的眼神,再次问道,“你这个益王,跟铁木真是什么关系,哪一支的宗室?”
    浑都帖木儿当即回答道,“回陛下,小臣先祖是太祖铁木真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
    “哦,原来如此,拉下去毙了。”鲁锦继续面无表情道。
    廖永安闻言当即摆了摆手,立刻有士卒就要将浑都拉下去,但就在此时,却听到李善长喊出一声‘且慢’,叫住了正要行刑的几人。
    鲁锦立刻用疑惑的目光看过去,李善长当即上前解释道,“陛下,二王三恪不可废啊,须知始作俑者之典故。
    “再说如今漠北和东北还有许多元廷宗室未附,西北也有许多残元势力等待招抚,陛下今日杀此人痛快,但于今后招抚其余残元势力却十分不利,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之前的登基诏书写的很清楚,先生应该已经明白了朕的态度,胡元窃据中华,非中国之主,朕是不承认元廷法统的,既非中国之君,那又何必守什么二王三恪?
    “更何况我已经抓了妥雚帖木儿父子,留他二人已是大恩,至于其他的胡元宗室,不留也罢。
    “还有招抚残元势力,也跟这益王无关,如今东北只剩一个辽王阿扎失里,云南还有一个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此二人都是无法招抚的,非用兵不可。
    “至于西北和宣政院,都是些旧元官员,招抚他们也不用拉拢宗室,所以这益王留之何益?”
    李善长没想到鲁锦对那些地方早有打算,可是听鲁锦还是执意要杀元廷宗室,尤其是鲁锦不承认元廷的合法地位,于是他再次问道。
    “那如今元廷已灭,陛下又不承认其为正统,那史书该如何来修?”
    鲁锦对这个问题,其实也早有打算,闻言当即说道,“前面已经有了五代史,新五代史,那就依旧制,把宋、金、辽、西夏、元、这五国放在一起,再修一部《后五代史》即可。”
    李善长闻言,下巴都差点掉在地上,连忙道,“陛下,这有些不妥吧,难道宋朝史书也要重修?那宋朝究竟是不是正统?还有胡元虽是外族,但毕竟也曾大一统,合编五代,是否合适?”
    鲁锦却说道,“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宋、金、辽、西夏都不曾一统,皆为割据政权,亦如五代时的梁、南陈、北齐、北周一样,有何区别?
    “至于大一统,隋朝也曾大一统,却是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一如胡元一般,国祚未及百载。
    “若非要从前代找先例,北齐是异族汉化,与元相同,短暂大一统,又与隋朝类似,大一统的隋朝都可以并入五代史,为何元不行?
    “我大明承袭大唐的法统,宋、金、辽、元、西夏,不过是又一个五代,元末便如隋末乱世,群雄割据,天下逐鹿,新朝再次一统天下,亦如大唐,有何不可?”
    “这”李善长闻言呆了呆。
    这说的好有道理啊,要是这么比的话,还真就是一个五代,只不过这个五代比上一个五代要长上那么亿点,但要真这么算的话,倒也能说得过去。
    见李善长无话可说,鲁锦再次问道,“先生可还要反驳?”
    李善长连忙道,“臣自是愿意听陛下的,不认胡元的正统,也无大碍,但把前宋看作割据,只怕天下儒生不认啊。”
    “呵呵。”鲁锦当即笑道,“宋金辽史书拖到那么晚,直到元廷都要亡了,也没争论出究竟三国谁是正统,还是脱脱拍板,言三国皆为正统,这才止住了纷争,结果这三国史书才编出没几年,大元就亡了。
    “若新朝还有争议,我看也不用争了,三朝都未一统天下,全是割据政权,没什么可争的。
    “至于儒生不认.”
    鲁锦看了看跟在身边的包毓和夏煜,“汝二人也是儒生,尔等以为朕说的对吗?”
    “陛下明鉴,宋金辽皆未一统,确如残唐五代。”包毓和夏煜,这两个鲁锦在枢密院的铁杆心腹,当即拱手力挺道。
    李善长见状,便知鲁锦心意已决,至于儒生不认?你爱认不认,鲁锦需要儒生承认吗?还真不一定。等新式教育办起来,哪里还有旧儒生的话语权?
    见李善长终于说不出话来,鲁锦这才再次看向廖永忠,“拉下去毙了,别再让我说第三遍!”
    “是!”
    廖永忠摆了摆手,几个士卒立刻将浑都帖木儿拖走,才刚转过街角,就听到远处嘭的一声枪响,铁木真小兄弟的这支血脉,当场了断,见此情况,李善长再也不敢反驳。
    继续往前走,绕过枢密院,才刚走到棂星门,也即皇城的外城门,几个先前攻入皇城的禁卫军士卒就赶来汇报。
    “陛下,宫里那个鞑子婆娘性情刚烈,不愿投降,悬梁自尽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