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55章 陈友谅归附
第455章 陈友谅归附
九月份,随着前线各条战线的持续推进,前线的捷报也源源不断的传到了后方。
九月初三,九江被攻破,余阙自刎而死;
初四,信州路首府上饶被攻克,第十集团军涌向铅山;
初五,南线的瑞昌、蕲春、鄱阳同时被拿下,常遇春正在策划迎战董抟霄的江西元军主力;同日,中原方向的第四方面军攻克固始,大军距离信阳还有240里。
初九,中原的第四方面军攻克光山、光州(潢川),距离信阳只剩七八十里,汝宁知府李思齐顿感不妙,连忙派人向李察罕和王保保求援,但为时已晚,那两人现在还在河南最北边的汴梁路呢,而四方面军的大军距离信阳就只剩两日路程了,这如何来得及?
没办法,李思齐只能做好了守城和跑路两种打算,能守就守一下,硬扛着等李察罕回来,实在扛不住到时候再跑去豫北找李察罕汇合,就是不知等他见到了俞廷玉的二十万大军,会不会后悔自己这个决定,想跑?这还能往哪跑?
初十,常遇春和董抟霄的决战在余干城外爆发,董抟霄率领的江西元军主力全军覆没,余干开城投降,平定于三日后率先遣师收复南昌。
十二日,信阳大战爆发,李思齐站在信阳城头,见到四方面军二十万人浩浩荡荡的军阵,不自觉的咽了口唾沫,顿时暗道自己失算了,这下也不用想着跑了,只希望能多坚守几天,最好能撑到李察罕带兵回来,实在不行,就只能以身殉国了。
他还是小看了鲁锦的实力,没想到鲁锦三线开战,居然还能在中原方向投入那么多兵力,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而在俞廷玉这边,他根本不怕李察罕和王保保回来,甚至还希望他们能立刻来,因为信阳这里距离庐州大本营还不算太远,在这里决战,实际上四方面军是有优势的,不然等他们到了南阳,不仅补给线要拉长,还要分兵去打荆襄,到时对李察罕就没有兵力优势了。
可惜李察罕和王保保都没有来,他们现在远在千里之外,就算日行百里也绝对赶不上信阳的战事了,说不定到现在李思齐的求援信都还没到开封。
于是毫无悬念的,信阳于十三日被攻克,与南昌解放的时间是同一天,李思齐这个在原历史上也算是一号人物的家伙,如今还没成长起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了圣武军的乱枪之下。
十四日,南线湖广这边,廖永安和缪大亨这边率领九万多大军,从初八开始拔除武昌周边的要点城池,接连攻克黄冈、永兴(阳新)、大冶、江夏等城池,将杨贯通的苗军主力逼到了武昌周边,最后到了十四日,双方才在武昌城下展开决战。
杨贯通的苗军也不是软蛋,没躲在城里准备死守,而是选择背城列阵扎营野战,只可惜他遇到了最喜欢打攻坚战的圣武军,不论什么样的防御工事,在大炮的面前都不堪一击。
最终杨通贯的五万苗军,也在廖永安的九万大军围攻下灰飞烟灭。
不过这场仗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躲在咸宁附近的陈友谅。
陈友谅本来听到了鲁锦散布的谣言,顿时惶惶不安,生怕倪文俊会带着元军找到自己,正打算带领残部转移呢,然而才听到谣言没几天,他就又见到了鲁锦的檄文,这就立刻让他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他想要趁着现在元军的注意力被圣武军吸引走的时候,找个元军兵力空虚的地方再打一片天下,准备东山再起,比如去岳阳,洞庭湖附近。
陈友谅之前打下过岳阳,虽然后来又被元军打跑了,但是那里他也留了不少旧部,只要自己回到岳阳登高一呼,召集旧部打下几座城池,趁着鲁锦在北面吸引元军主力,双方都无暇南顾的时机,搞不好他就能把整个洞庭湖周边都打下来,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然而就在他刚表露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的团队内部就发生了分歧,陈友谅后来的丞相张必先,也就是把谣言给他带回去那个,不同意他的想法,张必先也看到了鲁锦的檄文,见鲁锦在檄文中号召徐宋旧部投入他的麾下,就想建议去投鲁锦。
陈友谅本人自然是不愿意的,大丈夫岂可郁郁久居人下?
而张必先也有自己的理由,他的想法是,现在全天下各路义军,就鲁锦的势力最大,檄文中号称发兵120万甲士同时三面作战,虽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大的水分,但战线是做不了假的。
想要同时进攻湖广、江西、中原、荆襄、山东,没有个几十万大军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砍掉一半吧,最少也得有五六十万的真兵。
那么问题来了,就算你陈友谅现在能趁着鲁锦和元军死磕的时候,偷鸡拿到了岳阳和洞庭湖周边地区,那将来怎么办?等鲁锦和元军打完,如果鲁锦赢了,将来可就是五六十万大军一起对付咱们了!到时候你还能挡得住吗?
而且鲁锦现在几乎快把天下的好地方都占完了,就算你打下湖广南部,鲁锦占的是什么地方,有多少人口兵源和粮食,你陈友谅有多少人口兵源和粮食,就是硬拼国力你也拼不过啊。
既然如此,何必费那个劲,不如趁现在投奔鲁锦,仗着自己在湖南地区还有些影响和基础,到时可以主动请缨,去当圣武军攻略湖广的先锋,一定能立下大功,不说能不能封公,封个侯是肯定没问题的,要不然鲁锦也太小气了。
投奔鲁锦?陈友谅自然是不甘心的,别的不说,光是鲁锦发的那篇檄文,就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要不是有老子们和刘福通在南北两面牵扯元军的主力,你鲁锦能在中间发展壮大?要不是有彭莹玉奇袭杭州,引走了江浙元军的主力,你鲁锦能那么容易渡江打下建康?
现在你成了气候了,转过头在檄文里说徐宋的失败,是因为徐寿辉犯了四条大错,呸!臭不要脸!得了便宜还卖乖!
虽然陈友谅自己也不信弥勒教那玩意,但不妨碍他骂鲁锦不要脸,虽然他自己也准备趁着鲁锦和元军大战,想去偷袭岳阳,但也不妨碍他鄙视鲁锦偷鸡,说白了大家都是一样的狐狸,一丘之貉罢了.
现在陈友谅说服不了张必先,张必先也说服不了他,于是两人就同时看向了团队核心的第三人,陈友谅手下的头号大将张定边。
至于张定边的态度嘛,嗯,首先他肯定没想过自立,张定边的野心没这么大,否则在原历史上,他就不会在陈友谅战死之后,回去扶陈友谅的儿子登基了,干脆自己上位多好?可他没有这么做。
既然自己没野心,那投谁不是投?以前能投徐寿辉,现在徐寿辉死了,再投鲁锦又有何不可?张定边心里其实还是比较倾向于张必先的看法的。
但是陈友谅又是他的拜把子大哥,他不能违背陈友谅的心意,于是他选择中立
你们自己吵去吧,反正我就跟着陈友谅,他投,我就投,他要去打岳阳,那我也跟着。
陈友谅和张必先都很无语,最后张定边才提议道,反正他们现在就在咸宁,离着武昌又没多远,鲁锦肯定是要打武昌的,不如他们到时候去偷偷观战,看看圣武军的实力如何。
如果人家当真厉害,元军都不是对手,那咱们现在连元军都打不过,你陈友谅觉得自己将来就能打的过人家圣武军吗?不如就早点投了吧。
这个提议,实际上还是偏向张必先的方案,陈友谅是个人精,又怎么可能听不出张定边的意思呢?心中叹了口气,还是答应了两人先看看。
于是等到廖永安和杨通贯在武昌城下决战的那日,他们三人都悄悄来到战场边缘观战,在见到了圣武军这边上百门火炮,和近万支燧发枪齐射,打的杨通贯的苗军尸横遍野的时候,三人的面色都瞬间凝重了起来。
他们总算是知道鲁锦是怎么一直赢,而且从未败迹的原因了,鲁锦的火器太犀利了,这不是靠一般战术就能弥补的东西,除非他们能造出一样的火器,练出一样的士兵,否则不论什么战术,双方各自列阵,自己这边只能眼睁睁的挨炮轰,想不输都难。
而且他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圣武军的披甲率非常高,虽然现在只有一半左右,还不能做到全员披甲,但是那些甲胄看起来很新,并且样式统一,元军从没有这种甲胄,那就只能是鲁锦自己制造的了。
鲁锦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打造出这么多甲胄,还有这么多犀利的火器,虽然是有徐宋和刘福通在南北牵扯元军注意力,才给他创造了发展的时间,可鲁锦能造出来这也是本事啊,不服不行。
就像陈友谅,你给他时间,他能造出来吗?或许他造船的本事一流,造甲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火器嘛,这个他是真不会。
也不知道鲁锦是从哪找来的匠人,能造出如此犀利的火器,这样的人才为何没投到他陈友谅的麾下呢,是自己给的钱不够多吗
眼见杨通贯的苗军在武昌城下被廖永安击败,然后又用老一套的攻城战术攻入了武昌,陈友谅三人对视一眼,这才做出决定,或许鲁锦真的是天命所归吧,不然为何他能得那么多人才相助?最后三人都选择了主动投奔鲁锦。
别的不说,就算将来要造鲁锦的反,也得先学会那种火器不是.
鲁锦也算是达成了一个史诗级的成就,在元末三巨头朱重八,张士诚,陈友谅还没成气候之前,将他们全部收为麾下.
十五日,就在廖永安攻下武昌的当天,陈友谅三人请求谒见廖永安,陈友谅可是鲁锦之前开会专门提到过的重要人物,廖永安不敢小觑,打下武昌后连甲胄都没卸,就立刻召见了三人。
武昌府的府衙门前,大街上,被俘获的苗军将领,如李福,寻朝佐,许成,刘哈剌不等人,全部被拉到街上站成一排打靶,鲁锦说这些苗军将领不可信,就算有人投降,也要防着他们,廖永安就没那么多顾虑了,既然信不过,那就干脆不留隐患,直接全杀了就是,反正这些人现在的身份还是战俘,并非降将,他确实有权力直接处置了。
至于历史上亲手刺杀了胡大海的蒋英、刘震等人,早在战场上的时候就被打死了。
嘭嘭嘭嘭嘭嘭————
一轮火枪齐射之后,被押过来的苗军将领直接倒下一排,接着被士卒拖下去,又是下一批,这次被处决的苗军将领,从上到下,一直到百夫长,全部处死,这些玩意全杀了都不会有一个冤枉的,绝对在江西湖广干过坏事。
陈友谅三人拜见过廖永安后,就跟着他一起站在府衙门前观刑,其实廖永安这么安排也是有震慑三人之意。
等见到昔日撵着他们打的苗军将领一批一批的被枪毙后,陈友谅心里一边念叨着活该,一边对廖永安说道。
“早听闻圣武军火器犀利,自起事以来从无败绩,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想不到楚王殿下的这火铳竟如此巧妙,不用明火便可激发,装填还如此迅速,怪不得能打的这么快。”
廖永安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我这才刚夺下城池,陈将军便来了,想必应该是昨日就到了吧,陈将军看到昨日我军和苗军的决战了?”
陈友谅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顿时讪笑道,“昨日来晚了,在下的人马都在咸宁,来的时候就见到廖大帅在与苗军决战,我见大军戒备森严,未免殃及池鱼,这才没敢立刻来投。”
廖永安点了点头,也没戳穿,心道这人果然不老实,然后才说道。
“陈将军的名号我也听说过,早听闻陈将军去年就打下过岳阳和沔阳等地,我心中还是佩服的紧的,就连殿下也听说过陈将军的名号,还嘱咐我打湖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探寻一下陈将军的下落。
“如果陈将军还活着,定要好生招待,你们虽不是我军将士,但也是为反元出过力的有功之臣。”
“哦?楚王殿下真这么说?”陈友谅闻言顿时心中的气消了不少,暗道鲁锦还算是有眼光。
“那当然,我怎敢胡乱假传殿下的令旨。”廖永安立刻一本正经道。
陈友谅这才问道,“那现在在下来投,不知楚王殿下打算如何安置吾等?”
“这个嘛”
一说起待遇问题,廖永安顿时又严肃了几分,然后这才说道,“我军的军制和你们略有不同,陈将军之前在徐宋帐下是管军元帅,但是在我军,元帅属于正式军衔,是不能随便授予的。”
于是廖永安又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圣武军的军制和军衔,然后才说道,“目前我军全军加起来,算上我,一共也只有五个元帅,所以陈将军投到我军,恐怕就要受些委屈了。”
陈友谅闻言顿时苦笑了下,圣武军五大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司令麾下都有十几万兵马,自领一军,才能称为元帅,这他如何不懂。
去年徐宋声势还大的时候,他其实也和圣武军这边差不多,徐宋那边核心的将领有倪文俊、邹普胜、明玉珍、彭莹玉,还有他陈友谅,真要算的话,他陈友谅也能排到徐宋前五,和廖永安如今的位置差不多。
不过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徐宋都被元军打没了,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他还是点了点头,“我明白,廖帅有话直说就是,咱们都是领军打仗的直爽人,便是职位低一些,我也能够理解。”
廖永安这才点点头说道,“那我就有话直说了,不知陈将军手中现在还有多少兵马?”
陈友谅闻言顿时暗叫不好,这是要按他手中的兵力多少给职位?那他现在手中可就只有不到两千人了,真要按这个给职位的话,恐怕也就只能给个千户官,这不是侮辱人吗?
不过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一是看看鲁锦的诚意,二是他现在人都已经来了,如果廖永安提议派人跟他回去点兵,到时候他没那么多人可就尴尬了,让他现招也招不来那么多兵啊。
于是他干脆说道,“不瞒廖帅,我之前从沔阳突围时,身边还有上万人,但是跑到咸宁,到了现在,身边的兵马已经不足两千人了。”
说完他便盯着廖永安,想看看廖永安怎么说。
廖永安却早有鲁锦的嘱咐,当即不假思索的说道,“若是按兵力来算,我军一个千户营官麾下便有900人,陈将军的残部这些兵马,若是进行整编的话,也只够编两个营的。”
陈友谅没说话,而是继续盯着他,就连张必先和张定边二人也是支楞起耳朵仔细听着。
果然,就听廖永安一个转折说道,“但是陈将军以前好歹也是独领一军的大将,如果到了我军只给一个营官,传出去未免让人笑话,也让人非议殿下小气,无容人之量。
“所以殿下特意嘱咐过我,若是陈将军带残部来投,不论麾下还有多少士卒,最少也要给一个中将军衔,如同我军军总管的品级和俸禄,并且就算陈将军今后没有再立新功,将来也仍然有个爵位,算是殿下对陈将军之前在徐宋麾下立过功劳的肯定,不知这个待遇,陈将军可还满意?”
陈友谅三人这才松了口气,顿时面露笑容道,“没想到楚王殿下这么瞧得起我,那我倒是要多谢殿下的恩典了。”
陈友谅说着话还朝建康方向拱了拱手。
张必先也说道,“早听闻楚王殿下仁义,今日见到殿下的恩典,果然如此,没想到殿下还有过这样的交代。”
其实这种安置方法很高明,官职和爵位并不值钱,就连品级和俸禄这些,鲁锦高俸禄白养着他们都可以,既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还能拉拢这些徐宋旧部的人心。
而且就算不立新功,也给他们爵位这件事,更是履行了鲁锦在檄文中的承诺,那就是‘错的都是徐寿辉,但是徐宋那些将士都是有功之臣’。
你既然承认了他们是有功之臣,那自然要给按功臣算待遇,立了功当然要封爵,徐寿辉没能给你们的,我给你们。
他们打仗不就是图一个爵位吗,只要鲁锦给了,谁管他是徐寿辉封的还是鲁锦封的,谁给爵位他们就给谁卖命,那谁还会记得徐寿辉啊
但是有一条,爵位是爵位,待遇是待遇,实职却不能随便给,鲁锦可以钱白养着他们,却不能让他们随意插手自己的军职和政务!
于是就见廖永安跟着笑了笑,然后才话题一转说道,“不过有一点还是要跟几位说清楚的。”
陈友谅顿时问道,“不知殿下对廖帅还有何嘱咐,廖帅尽管直说就是。”
“那我就直说了,我军的编制非常严格,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五个方面军加上殿下直属的八个禁卫师,加起来六十多万大军,殿下已经觉得够多了,无意继续扩编,所以几位的军职就不太好安置了。”
陈友谅三人闻言顿时皱起了眉,看来刚才还高兴早了,张必先更是直接问道,“不知这究竟是何意?”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