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51章 鼎革之世(求月票)
第451章 鼎革之世(求月票)
见到朱升的反应,鲁锦并没有立刻接话,他已经对人解释很多遍造这艘船的原因了,不想再继续解释,于是就再次看向了其他人。
陶凯见鲁锦看向自己,当即也说道,“很大,而且船型非常奇特,在下台州人,也生在海边,见过的海船不计其数,却从未见过有二十余丈长的船只,而且也没有这种通长的船舱,里面都是像底层的水密舱那般分成多段,这种船只在下也是第一次见。”
詹同也说道,“还有这船的船艏,如此尖锐,像是一把出鞘的刀,是为了能劈开波浪吗?”
“不错,先生形容的很对,这种刀锋一样的船艏就是劈波斩浪用的,如此才能提高航速。”
鲁锦又指了指头顶高大的桅杆,“再加上这四面巨帆,别看如此庞大的船体,但它满帆时跑起来,却要比你们见过的所有船只都要快,能做到真正的日行上千里。”
宋濂却有些皱眉不解道,“殿下如此费心打造这艘巨舰,刚才又说要出海,天下百姓能否饱食皆系于此船,不知这又是何意?”
终于还是有人问出来了
“哈哈哈哈.”鲁锦闻言顿时大笑道,“先生不会以为我要效仿秦始皇出海寻仙,妄求长生吧?
“这当然是不会的,几位先生大可宽心,我若是那妄求长生的昏庸之主,你们也不会被推荐来我王府,然否?”
众人闻言这才松了口气点点头,“然也,那殿下造这艘船是?”
鲁锦只能又说道,“虽不是如始皇帝那般求长生,但确实也是要出海寻些东西,只是并非神仙,而是粮食。”
“粮食?”众人顿时疑惑起来。
鲁锦又对汪大渊问道,“焕章先生,这船上可有地球仪?”
“有的,就在船艉的指挥室中。”
“前面带路。”
于是众人又来到舰艉的指挥室中,来到那架直径半米的地球仪前,鲁锦直接甩出一本《寰球方物图志》,这还是他让范秋蝉帮他画出来的,然后拿给汪大渊,让他去给众人解释。
鲁锦懒得自己再说一遍,他只需让众人知道,他们的这位主公不是疯子就行了。
留下汪大渊和孟智方给众人解释地理知识,然后他就带着陶广义,对船上的各种设施和海战火炮战法讲解了起来,毕竟今后船上的舰炮还要他来设计建造。
之前有人说,这条船看起来很像现代轮船,其实这么说也不算错,因为这艘船的船型本来就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现代意义的动力轮船源于西方,而如果要对西方海船的技术发展强行划代的话,那么现在元末这个时候欧洲还在用柯克船。
这是一种木板搭接式的木帆船,单桅横帆,主要在北欧的波罗的海附近贸易,船壳木板像瓦片一样一片压一片,跟日本此时的安宅船差不多,并不是后来那种木板平接,再用焦油麻绳填缝密封防水的船只,欧洲现在还不会这项技术。
就这种工艺的破船直接撞都能把它撞散架。
元末这个时间段,地中海贸易甚至还都是以桨帆船为主。
可以这么说,在明朝前期,郑和的时代之前,欧洲帆船的技术是大幅度落后于中国的,连宋朝的技术都不如,欧洲现在甚至不知道有船舵这个东西,连怎么让船只转向都搞不明白,只会用帆具转向。
然后第二代是卡拉克帆船,这是以柯克船为蓝本的改进型,是欧洲搞大航海的前期主力船型。
第三代就是比较广为人知的盖伦船,以及盖伦船的衍生品了,可以看作十六到十七世纪的主流战舰时代,这个时期的西方战舰大多都是在盖伦船的基础上改的,特点是船头比较圆,短,后面有高大奢华的艉楼,屁股高高翘起。
这个时期的战列舰还是传统的一到六级战列舰的划分方式。
到了第四代的时候,战舰的分级方式已经不再那么明确,也不分几级舰了,改成直接按火炮数量划分,比如一百炮以上,九十到一百炮,七十到八十多炮,70炮以下,50炮以下等等。
这个时期因为已经大航海了几百年,大型木材资源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各国海军开始追求性价比,在战力和造价之间找平衡,代表作就是拿破仑时期法国搞出来的74炮战列舰,一经问世就被各国海军争相仿制。
之后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就全都变成了这种74炮战列舰,三级舰的身板,二级舰的火力,甚至能和一些海军不太强的主力一级舰拼一拼,堪称找到了火力和适航性以及造价的三角舒适区,主打一个性价比。
而等到第五代的时候,也就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前期,蒸汽船诞生的前夜,帆船时代落幕的尾声,又演化出一种称作快船的船型,它没有飞剪船那么极端的追求速度,当然航速也并不慢,满帆顺风顺水能达到16到18节左右,又在航速、适航性、和坚固性之间找到了平衡,让它可以充当战舰。
飞剪船虽然快,条件合适的极端航速下甚至能达到21节,比初期的蒸汽船还要快的多,但飞剪船只是商船,不适合当作军舰,因此没被鲁锦放在风帆军舰的划代之内。
到了第五代的这种快船船型,继续再发展下去,就直接变成蒸汽轮船了,还有一段风帆和蒸汽机并存的过渡时期,称为机帆船,大多也都是这种快船船型。
而鲁锦搞的这艘远望号,就是这种第五代的快船,它是木制风帆战舰的巅峰之作,并且鲁锦还把中西方所有的优秀帆船技术全堆了上去。
西方的快船船型和通长火炮甲板;用来提高抗沉性的水密隔舱,和提高适航性和总纵强度的舭龙骨(减摇鳍),这两项技术中国宋朝就已经出现了,但西方一直到现代动力船只上才用上,也被鲁锦直接加了上去。
这艘船之所以看起来像现代轮船,因为它本身就是现代轮船的前身,直接加上螺旋桨和蒸汽机就能用,连船型都不用改,因为西方轮船就是用这个船型发展过来的。
明明已经有了成熟可靠的经验,为什么不直接抄过来,如果跟随西方一起演化帆船技术,那得浪费多少木材资源?所以干脆直接一步到位!
不然以后等搞出蒸汽船的时候,中国的福船船型又不合适,主要是不好加螺旋桨和蒸汽机,到时候船型还得再改一次,现在倒好,有了这艘船,今后就不用再改船型了。
另外就连这条船的武备方面,鲁锦都是参考拿破仑时期法国的74炮战列舰设计的,平衡火力、造价和适航性,综合性价比超高,74炮战列舰是三级舰的身板,二级舰的火力,而鲁锦这条远望号,是二级舰的身板,一级舰的火力。
评价风帆时期战舰火力是否强大,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舰艇单侧火炮齐射一轮,打出去的炮弹总重量是多少,总重量越重,火力就越强大。
英国最著名的胜利号风帆战舰,三层连续火炮甲板,一层断续露天甲板,总共四层,全舰载炮一百门以上,但是它的单舷齐射炮弹总重量只有1064磅,约483公斤。
而鲁锦这条远望号,虽然只有两层连续火炮甲板,和一层断续的露天火炮甲板,总共三层,二级舰的造价,装96门炮,但是单舷齐射炮弹重量却达到了589.5公斤,约1300磅,比英国的一级舰火力还猛,碰上胜利号也属于碾压级别的战力。
而且远望号用的快船船型,比胜利号更先进,航速更快,胜利号可能追都追不上这条船,是打是撤都可以由鲁锦说了算,放风筝也能放死对面.
把这个船型搞出来,风帆时代就可以碾压任何对手,等对手学会这些技术的时候,两三百年之后,鲁锦这边估计早就进化到蒸汽铁甲舰了
就在鲁锦站在火炮舷窗前,给陶广义讲什么是侧舷齐射火力,怎么指挥操作舰载火炮的时候,那边了解了前因后果的大儒们,也拿着那本图谱找了过来。
“殿下,东海对岸的黎洲,那种玉米真能亩产上千斤吗?”宋濂指着图谱其中的一页问道。
鲁锦看了他们一眼,反问道,“你们想听实话还是假话?”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鲁锦也不等他们回答就说道。
“要说实话,玉米确实有亩产千斤的潜力,但那得经过人工选育才行,而且黎洲的玉米,此时可能有上千个品种,就像水稻分什么粳稻,籼稻,糯稻,旱稻,早稻晚稻占城稻一样,玉米的品种更多,第一次去不一定找到的就正好是高产品种。
“但就算只能亩产一百多斤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它能与北方的冬麦轮作,你们懂吗?
“冬麦如今的亩产也是一百多斤,最多一石,而这玉米也能亩产最少一石,若是能在北方推广开来,就能让北方也实现一年两熟,产量翻倍,哪怕只是每亩地多出一百多斤呢,但那可是北方的半壁江山,难道不值得去做吗?
“而且这玉米耐旱耐瘠,它不需要与主粮争抢肥田,比如南方的水田,可以继续种高产的稻米,而那些缺水又比较贫瘠的山坡地,就可以拿来种玉米,山脚下种番薯,山顶上还能种土豆。
“这土豆在西北,乃至于漠北都可以种植,且产量比玉米还高,难道这些东西不值得去寻找吗?”
众人闻言连连点头,朱升更是当即道,“若真有此物,那当然值得寻找,更何况殿下连航路都已经规划了出来,殿下对天文地理如此精通,想来应该不是假的。”
“.”鲁锦闻言一阵无语,居然还有人觉得那是假的。
陶凯也问道,“在下斗胆,并非鄙人不信殿下之言,而是在下生于台州,也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海商,可却从未有人说过东海对面的黎洲,那里真的有个玛雅国,还有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奇物吗?殿下可曾亲眼见过这些作物?”
“我不光见过,我还吃过呢。”鲁锦顿时无语道。
陶凯更加不解,“那殿下当初回来时为何没直接带回来?”
“我还想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带回来呢,可能吗,我那时候又没有船,连自家家传的公输秘典都没带回原本。
“再说此事乃绝密,怎可随意让外方之人知晓,黎洲那数不尽的金银和高产作物,被任何一个贤明君主得到,都会轻易让其国祚再延续百年,如此逆天之物,若是让漠北的鞑子得去,岂还有我汉人出头之日?”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真的如鲁锦说的那样,这几样东西可以让北方半壁江山亩产翻倍,还能在漠北种出粮食,要是再加上一个会治国的贤明君主,定能让国力极大的增长,说让国祚多延续百年,也确实不算夸张。
想到此处,还是宋濂最先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更直接的问道,“那殿下打算何时让焕章先生出海去取?”
鲁锦当即道,“船都造好了,今日这不就是来下水的吗,等帆索之类的杂物再安装一两个月,到十月份这艘船就能出海了。
“但是走北方航线,最好的出航时间是五月,正好能赶上东南季风,夏季走青丘列岛也不至于太过寒冷,这么算的话,最快也得半年之后。”
宋濂这才点点头,“那这样的话,也很快了,在下今日刚见到露布报捷,说圣武军将士已经攻克了临沂和滕州,想来殿下今年必然要出兵北方,就算不能一次北伐到大都,可也离着不远了。
“这样明年年底取回这些作物,两年之后就可以开始推广种植,等殿下扫平天下,凭借这些高产粮种,定能让天下百姓早日解脱饥馑之苦,或许岁大饥人相食这六字,真的不会再于史书中出现。”
鲁锦当即道,“可是要做到这些事情,还需诸位先生多多辅佐才是,不然只凭我一人之力,精力有限,又怎顾得过来那许多事呢?”
宋濂等人顿时郑重拱手道,“殿下心怀万民,有拯救苍生之志,实乃仁君典范,值此鼎革之世,如今又有明公英主当面,若殿下不弃,吾等自当同心戮力,为大王分忧解难,早定天下!”
鲁锦见状立刻上前扶住几人的手,哈哈笑道,“有诸位先生这样的大才,何愁天下不能平定,走,跟我下船,咱们也不好在这耽搁工匠太久,不然船厂的工匠该觉得咱们讨人嫌了,焕章先生,让工匠准备下水吧。”
汪大渊顿时问道,“殿下不需要准备什么仪式吗?”
鲁锦闻言顿时反问道,“准备什么仪式,我公输氏又不信鬼神,只信敬天法祖,今天就直接下水吧,等你出航的那天,我再带你们去祭天,若苍天有眼,定能保佑你们一路平安,带回拯救万民的粮种。”
“是,多谢殿下,那臣这就去准备。”
“去吧,我们也先下船了。”
等鲁锦带着众人从船上下来,汪大渊那边也跟工匠们打好了招呼,一声开闸的命令喊出,随着工匠将引水管道的铁闸门升起,滔滔不绝的江水顿时沿着陶制的管道涌入船坞。
随着大量江水的灌入,使得船坞内的水位迅速升高,原本纹丝不动的远望号船体,此时也在水的浮力下缓慢升浮起来,在水流的荡漾下随波摇动了几下,早已准备在船坞两侧的工匠立刻用绳子拉住船身,以免船身磕碰在船坞的砖石侧壁上。
一直等了约摸一个时辰,船坞内的水位才上涨到与江水齐平,此时内外水位相同,压差消失,人字形的水密坞门便可以轻松打开了,等工匠们用绞盘将坞门打开,这才来了两条江船,将已经飘起来的远望号拖出了船坞,停到江边的深水码头上。
然后又派人上船检查一番,也没发现什么漏水或者倾斜的问题,新船的下水便可宣告成功。
江边聚集了很多人观看这次的下水,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船只如此建造下水,不由得啧啧称奇。
就连出身台州,见惯了造船的陶凯也忍不住赞叹道,“这船坞真是个好东西,可以引水让船只直接浮起拖入江中,倒是省了许多麻烦,不像台州那边,工匠们还是在岸边建好之后,将船只推入水中。”
鲁锦闻言顿时好奇道,“先生以前没听说过船坞吗?我怎么听说这种造船设施前宋就已经有了?”
“是吗?这倒是在下孤陋寡闻了,以前确实不曾听闻过。”陶凯顿时苦笑了下。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从建康城的方向跑来,只是还没靠近,就被鲁锦的侍卫拦住,片刻之后,鲁锦的侍卫队长李定邦就前来汇报说道,“殿下,内阁的冯相公派人汇报,说是南线和中原两个方向的部队,已经全部抵达战役出发阵地了,随时都可以向前线进军。”
鲁锦闻言点点头,“好,我知道了,这不是还有九天吗,不急,再晚几日天凉快些了也不迟,先让他们在前线等着吧。”
宋濂听了个似懂非懂,不解的问道,“殿下今年不是要在北方用兵吗?怎么南线和中原也要用兵?”
鲁锦顿时笑了笑,“不错,我要在三个方向同时用兵,不然继续这么拖下去,何时能够平定天下?
“几位先生既然知道了此事,不知谁的文采更好,能帮我拟一份檄文呢?”
——
ps:双更求月票,这章算昨天的,明天继续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