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29章 拆分六部(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9章 拆分六部(一)
    听到鲁锦要让天下所有的生员参加军训,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陈遇这时也举手问道。
    “殿下,这农训做农活,臣还能理解,毕竟天子也要亲耕,以示对农耕的重视,官员和生员也自当效仿,但是要将武举也纳入科举必考科目,还要所有生员都去考试是不是就有些没必要了?
    “都说穷文富武,练武极耗时间不说,关键还要熬打气血,要吃许多肉啊,不然哪来的力气,还有习武所用的兵器,这可不是所有生员都能置办的起的,毕竟人总是有贫富之分,若是军训考试不过就不许考进士,那寒门学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
    “再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知殿下这军训考核又是什么标准,若是以选武将的法子来选进士,那恐怕几年也考不上几个进士了”
    “不不不,军训不是武举,并非你们想的那个样子。”鲁锦摆了摆手当即解释道。
    “军训是国家动员机制的一个部分,所谓的动员,要的是数百万拉出去就能上战场的合格士卒,而不是要一群先登陷阵的猛将。
    “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装备,传统猛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说以后,就说现在,便是吕布复生,项羽在世,只要他敢冲到火枪方阵面前,也得被打成马蜂窝,今后需要的更多是智将,比的是军事指挥。
    “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控弦十万的时代了,而是火枪百万,大炮十万,因此今后就算还有武举,那考的也是谁算数算的快,谁画图画的准,谁测量测的精确,而不是谁力气大,谁拉的开几石弓。”
    众人闻言再次面面相觑,虽然他们以前也知道军中有大量火器,而且火器的威力也十分不俗,可是在他们的印象里,火枪更像是弓箭的替代品,火炮类似于投石机,除此之外,作战的方式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是到了鲁锦嘴里,作战方式却好似天翻地覆了一样。
    鲁锦这时又说道,“至于具体的军训方式,并不需要生员自己在家练习,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器械,军训教的也只有步操队列,火枪射击,投弹,和火枪刺杀四个科目。
    “步操就是排队走路,这总不难吧?火枪射击又不比拉弓射箭,便是寻常妇孺也能学得会,打得响,难道生员还不如妇孺吗?投弹就和投石块一样,难道扔石头都学不会?最后的火枪刺杀也不过是三五招,和短枪差不多。”
    众人闻言这才点了点头。
    鲁锦还在说道,“按照我的规划,每个生员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还有十八九岁的时候,会各参加一次军训,先到当地学校集合,然后由当地内卫军军官率领,一起到内卫军营训练,训练器材全部由内卫军提供。
    “每次都是一个月,正常情况下,一辈子也就两个月,就练上面说的四个科目,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便是一名合格的士卒了,生员只要去了,中途没有开小差先走,几乎全都能通过。
    “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拦住不让某些人考进士,而是为了培养全民尚武的精神,让读书人拥有敢于跟敌人作战的胆量和勇气,以改变弱宋以来歧视军人武夫,文人惧怕打仗,只会割地赔款交岁贡的风气!
    “再有就是为了让生员强身健体,虽不要求人人习武,但一副强健的身体还是要有的,比如你考上了进士,然后朝廷派你去漠北或是琼州做官,结果你身体羸弱,刚到地方,甚至还没到地方,在半路上就病了,死了,那国家要你干什么?这样的人考上进士又有什么用?
    “对了,说到去边疆做官的事,还有一点我要说一下,以往各个朝代,对边疆大多都施行羁縻统治,朝廷册封当地的土司、洞主、或是部落酋长,令其自行管辖,只需每年给朝廷纳贡就行,而不能实施编户齐民,让朝廷派流官治理。
    “这固然有当地汉人太少,土人未经教化的原因,但朝廷派遣的官员不作为,不负责任,才是最大的原因!
    “内地出身的官员大多不愿意去边疆做官,将朝廷的派遣视为发配、流放,去了边地之后就躺平摆烂,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要么就是对土人多有鄙视,故意欺压剥削土民,然后激起无休止的叛乱。
    “最后又要朝廷派遣军队耗费无数钱粮去平叛,乃至于最后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放弃边地,这肯定是不行的,今后这规矩必须改一改!”
    众人闻言若有所思,李善长则是直接问道,“那殿下想怎么改?”
    鲁锦当即道,“今后吏部要施行援边官员和援边教授的制度,所谓的援边,就是支援边疆的意思,青年官员愿意主动申请去边地做官,去当教授教化土人的,任满之后可以比内地官员优先提拔!
    “比如在内地做知县,要做两三任知县才能升到知府,那有在边疆任职履历的官员,只需一任知县就可以升为知府,如果暂时只有一个知府空缺,却有两个述职期满的知县,那有边疆任职履历的官员就优先提拔!
    “要让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去边地做官不是发配,也不是流放,只要能在边地做出政绩,那就是仕途的捷径,要尽快让土人归化朝廷,而不是屡屡激起叛乱,还要朝廷耗费钱粮给他们擦屁股,这样的官员,便是杀了也不足以挽回朝廷的损失。”
    众人闻言顿时对视一眼,啧,这制度一出来,那今后的官员还不得抢着去边地任职,这哪是流放啊,这分明是去边疆镀金啊!!!
    秦从龙点了点头捋着胡子道,“援边官员优先提拔,殿下这法子倒是的确实用,对那些青年官员来说,倒也是个激励。”
    “不错,这法子一出,恐怕今后的年轻官员都要抢着去边地任职了。”冯国用也点头道。
    解释完军训的流程和用意,见众人不再反对,鲁锦又问道,“对于枢密院,谁还有什么疑问的,可以继续提。”
    这时陈遇又举手问道,“殿下,那个军教司,也就是总宣传部,文工团我们都知道,这军内报社又是什么?”
    “报社就是办报纸的机构,就跟朝廷的邸报、塘报一样,不过军内的报社只在军内通发,所办的报纸也不会发行到民间,这个和政务院那边没什么关系,你们就当成邸报就行。”
    宣传部当然是控制引导舆论的利器,因此鲁锦只是随便解释了下,暂时并不想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等他以后培养出专业的传媒人才之后,这些儒生就算再想插手也晚了。
    陈遇点了点头,这才道,“那我没问题了。”
    “谁还有什么想问的?”
    杨宪这时也举手道,“殿下,我想问一下,从前各朝的军械打造一般都是交给工部来办,如今这项事务被从工部分了出去,那以后工部就不管军械了吗?”
    “不管,而且不止是要把军械制造的事务拆分出去,工部还要继续拆分。”
    “啊?继续拆分?”杨宪顿时愣道。
    “对。”鲁锦当即说道,“不止是工部,政务院剩下的五部当中,除了吏部和刑部之外,礼部、户部、工部,都要继续拆分,还有大九卿,一些九卿机构也要改成的和部一样的单位,今后不再称某某卿,而是直接改为某部尚书。”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这个改革可就太大了,已经不是改革三省那么简单了,这是连六部也要拆干净啊。
    李善长当即道,“殿下,若是连剩余五部也全都拆分,那会不会就有点冗官冗员了?”
    鲁锦立刻道,“既然职能拆分了,那就把品级降下去,干的活没之前多了,那自然不能再给那么高的品级,前宋的尚书是从二品,今后尚书都改为正三品。”
    众人互相看看,隋唐和元朝的尚书也是正三品,宋朝是从二品,也只高出半级,现在继续维持正三品,变化倒也不算太大,这个倒是可以接受。
    于是秦从龙又问道,“尚书仍为正三品,这个倒是无碍,关键是殿下所说的礼部、户部、工部,这可都是最紧要的部,殿下打算怎么拆分?”
    怎么拆分六部,鲁锦早就打好了草稿,于是当即道。
    “先从礼部开始说吧,礼部原本有主持典礼,祭祀,培训制定礼仪,还有全国的书院,乡试、会试、科举等事务,甚至还兼着一些对接外藩的外交事务。
    “今后对接外藩的外交事务,全都划给鸿胪寺,鸿胪寺”鲁锦想了想才说道,“鸿胪寺就还叫鸿胪寺吧,暂时就不改成外交部了。”
    鲁锦心道,今后等把南洋和东北亚的高丽和日本都灭了,还和谁搞外交去?总不能和印度的莫卧儿、波斯、欧洲那些国家搞外交吧,那也不用专设一个外交部了,继续由鸿胪寺负责就行。
    “鸿胪寺不用变,但礼部的教育事务必须分离出来,新设一个教育部,包括全国各地的书院,教喻教授,还有主持乡试、会试、科举这些事情,统一划归新设的教育部办理。
    “另外也不是简单的拆分而已,拆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今后的教育机构也需要全面改革。”
    “这”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现在在礼部任职,同时还曾当过元朝官方书院山长的陶安当即问道,“那殿下准备怎么改革?难道连科举也要改?”
    鲁锦点点头,“为什么不可以改?隋唐之前有科举吗?各朝的科举内容也都一样吗?科举的科目不是一直都在变化,我又没说要取消科举,只是改一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有何不可?”
    这,倒确实如此,各个朝代的科举科目都有所不同,只要鲁锦不直接取消,就是改一改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再说了,鲁锦就算真把科举废了,他们又能说什么,原历史上的朱元璋,不也废除了十几年科举,搞察举制,只是最后搞察举制弄上来的都是裙带关系,还不如原来的科举呢,老朱这才又换过去的。
    开国皇帝就是可以任性,只要鲁锦不断了他们的上升通道,真把科举废了他们也没办法,无非就是换一种考试方式而已。
    “那殿下打算怎么改?”李善长也问道。
    鲁锦当即道,“中枢的政务院新设教育部,各个行省的布政司衙门下面,还要分设各省的教育厅,各府设教育局。
    “今后的县试、乡试、会试,科举,对应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全部改为官办学校,学校分为小学、初级中学,简称初中,高级中学,简称高中,另废除国子监,太学改为大学,国子监生改称大学生,并且大学不再只设一所,要多办几所大学,且大学的数量要持续增加。
    “学校的组织方式,参考前宋王安石的三舍法,改为年级制,小学一共五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逐级升学,五年全部学完,通过毕业考试,即发给毕业证书,如同从前的童生。
    “初中三年制,高中两年制,加起来也是五年,初中毕业即为秀才,高中毕业即为举人,大学一共四年,毕业相当于进士,但大学生不再直接授予官职。
    “以上这些,就如同人的履历,履历只能说明你做过什么,而读书学习的经历,我称之为学历,毕业证书只是一个人受过多少教育的文凭,但只是从学校毕业,不能直接给官做。
    “毕竟今后的大学要是多起来,每年毕业几万人,十几万人,朝廷也没那么多官给他们做。”
    众人闻言顿时皱起眉来,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四年,学完了不给官做,那这十四年学个什么.
    秦从龙当即问道,“那今后朝廷如何选官?”
    “选官另办考试,如同从前的科举,或称之为公务员考试,指办理朝廷公务的官员考试,且要分科来考。
    “比如想考工部的官,必须拥有工业大学的毕业证,想考教育部的官,必须拥有师范大学的毕业证,想考刑部的官,必须拥有政法大学的毕业证。
    “今后国家应该培养更多一专多长的人才,高中毕业的学子,在报考大学时,可自行选择专业大学,或综合大学的专业分院,在学到一项专长之后,再去考虑要不要去学别的东西。
    “相应的,今后吏部组织官员升迁,也必须垂直升迁,你是地方书院的,那就只能往府县的教育局升,再往行省的教育厅升,最后到中枢的教育部,不许转职其他部门系统,这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懂的外行就少插手。
    “像是以前各朝那样的胡乱升迁,我是真的不理解,一个人在六部之间调来调去,一会去工部管水利,一会去刑部管查案,最后又跑到户部去理财,一个人真能懂那么多事务吗?”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这还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只是改一个科举,就连吏部升迁也要跟着变,这户部、工部、礼部全拆完,还不知道得改成什么样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