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27章 王号,国号!
第427章 王号,国号!
听到李善长劝进王号,冯国用也立刻跟上。
“对,主公半月前在城外踏青时就已经答应了臣等,说好的皖南战役结束后就进王号,如今也只剩建德路的两三座城就要打完了,江西元军的水师也已经全军覆没,大军攻入江西之前,主公一定要再进一步,不能再拖了。”
包毓也在一旁帮腔,“还有新添两位侧妃之事,也不能落下。”
众人闻言全都不住的点头表示认同。
鲁锦一看这架势,也不再推脱,现在发展到这个局面,继续推拖下去就有点矫情了,于是便道,“既然你们都要劝进,正好大伙都在这,那就议一议吧,用什么王号和国号为好?”
冯国用第一个建议道,“若按中国古制,可用主君封号为号,如汉王、唐王、魏王、都是先封王号,再以王号建国。
“主公虽没有封号,但主公是姬姓公输氏,是姬周嫡传,公输氏又出自鲁国,因此王号用周,或者鲁都可,主公以为如何?”
鲁锦想了想说道,“你的意思是以王号为国号,现在用周王或鲁王,将来国号便是周或者鲁了?”
“若按古制,那确实如此。”冯国用点了点头。
鲁锦却道,“公输氏虽出自鲁地,但鲁地现在却不在我手中,若称鲁王,岂非名不副实?而且鲁王作王号尚可,拿来作国号是不是感觉有些偏了?
“周也是个大号,姬周八百年基业,但却用的是分封制,与大一统不符,后世虽也有想借周号,欲图国祚绵长的,可是北周,武周,后周,却一个比一个短命,再以周为号,是否也有些不妥?”
其实鲁锦没说的是,后面其实还有两个周,张士诚的大周,吴三桂这个汉奸的吴周,那就更是短命鬼了,而且前朝用烂的国号,也难免失去新意。
“这是臣欠考虑了。”冯国用当即道。
鲁锦却摆摆手,“开会吗,讨论而已,说错了也不要紧,大家集思广益,可还有谁要说的?”
秦从龙这时也捋了捋胡子说道,“主公说没有其地就是名不副实,那也可以用现有疆土的古称为号,或是龙兴之地的古称为号。
“主公起兵于巢湖,暂设都城于建康,又占据九州中的扬州、徐州,以及肥水、长江、淮水等地。
“若用小号,巢湖周边有古时的巢国、舒国、肥国、六安的六国,以及钟离国,建康又称江宁,若选好听的,可用舒王、宁王。
“若用大号,主公现有的疆土占据三吴之地,又同是楚国故地,如徐州,又名彭城,还曾做过楚国的都城,这片疆域同样可称淮地,因此又可称吴王、楚王、淮王。
“吴楚都是春秋大国的国号,淮地地域广大,淮水又是四渎之一,故而这三个王号也都非比寻常,尤其是楚王,就连大朝的宗室亲王,也很少以此封爵。”
冯国用闻言当即道,“既有大号,为何还用小号,我看楚王、吴王就不错,淮王虽也不小,但总觉得不够正式。”
李善长也捋着胡子道,“这几个王号中,楚是最好的,楚国地域广大,又是春秋大国,用吴王则容易让人联想到孙吴,而且主公立志削平四海,吴则有些偏安一隅之意,因此楚王最好。
“再说主公虽然未曾称王,但也对楚多有属意,帅府改用黄帝纪年的公元年号之前,就一直用的是楚元年,就连之前的官印上也是如此刻制。
“而且以楚为号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鲁锦顿时问道。
李善长当即解释道,“一来,今年主公不是要征讨江西、湖广和荆襄吗?这些疆域曾经都为楚国所有,荆楚、荆楚,荆与楚本就是一体,到时主公便是楚王,主公的兵马便是楚军,楚王和楚军收复荆楚之地,天经地义,理所应当,江西与湖广的百姓也会更容易归附主公。
“二来,那伪宋徐寿辉目前便在荆门、安陆等地,主公以楚为号,他便知再没有与我军交好的可能,只能主动应战,只要他先挑衅,那我们就有了对其用兵的理由,这叫师出有名。
“主公与其同为反元义军,谁先对义军同道出手,谁就会被天下义军共同声讨,到时徐宋孤立无援,主公将其击灭也就顺理成章了。”
众人闻言全都不住的点头,冯国用也道,“不错,主公若称楚王,那咱们攻打江西湖广肯定会更容易一些。”
鲁锦见众人态度一致,这时也说道,“用楚王做王号我倒是没什么意见,但我还是那个问题,是不是现在称楚王,将来建国就必须仍以楚做国号?”
“这倒也不一定,也有没封号直接建国的先例,或未称王直接称帝建国的,如辽国、金国,其虽不被视为正统,但元廷却将其编入正史,而且五代时期,也多有此种例子,事先没封号,直接以地建国的,倒也不是不行。”秦从龙再次解释道。
李善长闻言则是问道,“主公可是有何顾虑,或是不愿用楚做国号?”
鲁锦点了点头,“用楚做王号尚可,但一来,先前以楚做号的国家未能一统,二来以楚为号的国家如南楚、北楚,甚至还有前宋的伪楚等等,既未获得天下认可,国祚也未能长久。
“所以我想,现在可以称楚王,但将来建国的时候,国号能不能换一换?”
“这也不是不行,那主公可有属意的国号?”冯国用当即问道。
鲁锦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
李善长也问道,“那主公对国号可有什么要求?”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我们是要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那自然是希望能与汉唐比肩的,但是最好又没有前人用过的,还要寓意好,朗朗上口的。”
“.”众人听完顿时面面相觑,这要求可不少,而且一个比一个难,但好在鲁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命题作文了,看谁能想出最让他满意的来。
詹鼎这时也说道,“若无前人用过的,还要寓意好,能比肩汉唐,好听好记的,那用舒国怎样?舒国虽是春秋时的淮夷小国,但这个字寓意极好,又朗朗上口,有伸展,开放,开启,缓解,舒畅,安详之意。”
秦从龙闻言当即道,“那还不如用淮,你都说舒国是春秋时的淮夷小国了,又怎么比肩汉唐,再说舒还有迟缓之意,不好不好。
“汉以汉水为名,淮也是水,还是四渎之一,水隹者为淮,是至清无垢之水,象征政治清明,没有贪腐,淮字还寓意聪明睿智,心胸开阔,有包容宽容之意。
“且以水为名,性格沉稳,源远流长,又象征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这不正好暗合主公扫平四海,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水还有润泽万物的美誉,彰显君主的仁爱万民,最关键的是,没有前人用过。”
众人闻言顿时连连点头,但却见鲁锦没什么反应,于是李善长就问道,“主公对此字可还满意?”
鲁锦当即道,“说不上厌恶,但也称不上喜欢,先作为备选吧,可还有别的吗?”
“这”众人顿时再次沉思起来。
这时包毓也建议道,“用昭字如何,召国乃周文王之子召公姬奭的封地,属畿内诸侯,是姬周本家,正好主公也是姬姓公输氏。
“我们可以用日字旁那个昭,昭昭日月,灼灼其华,有光明、希望与公开公正之意,又有显著彰明之意,寓意才华出众,出类拔萃,甚至也多用于帝王美号,有贤德、正直、坦诚之意,如昭德、昭仁、甚至昭宗、昭君等等。”
鲁锦心道,还有昭和呢,你怎么不加上.
“国号大昭,似乎也不错,主公以为如何?”李善长又问道。
鲁锦则是不动声色,“先当作备选,还有吗?”
当作备选,那就是没有一见倾心呗,于是众人又开始思考起来。
这时夏煜忽然说道。
“昭有光明之意,那既然想取光明之意,为何不干脆直接用光明的明做国号?”
鲁锦闻言顿时看过去,这还是第一个想到用明做年号的。
李善长当即皱眉问道,“舒取自古舒国,淮取自主公现有的疆域淮水,昭取自主公的姓氏,是姬周封地,你这明国又有什么说法?”
冯国用也道,“是啊,当下倒是有红巾‘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谶语,但主公一向不愿与之为伍,也从不信什么弥勒教、白莲教,若以明做国号,是否会引起百姓误会?以为我们与那些烧香之军没什么两样?”
夏煜见状当即笑了笑,解释道,“用明做国号,确实有暗合红巾军谶语之意,但主公信不信其实并无大碍,只要我们不承认便是。”
李善长还是蹙着眉,“那出处呢?用明做国号,对外如何解释,这即位诏书又该怎么写?”
夏煜闻言又道,“元虏起于塞北,没有封号和封地可用,他们的国号取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有至大之意,确实是个美名。
“既然他们可以从易经中取号,那我们也可以嘛,易经乾卦的彖辞除了这一句,还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他们可以叫大元,我们为何不能叫大明,大明终始,终结大元者,大明也,用大明做国号,也有灭元之意。
“而且明这个字的寓意,就不用说了吧,日月昭昭,光明正大,还有比这更好的字吗?”
“这”众人闻言顿时愣住,纷纷对视起来,之前他们都被封号封地的规矩限制住了,倒是真没人想到和大元一样从易经中取名。
但是夏煜的这个提议,灭大元者,大明也,这个说法倒是让他们十分心动,而且明字寓意也好,几乎找不到坏的含义。
于是众人顿时看向鲁锦,李善长也再次问道,“主公以为大明如何?”
鲁锦只觉得一阵牙疼,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跟大明干上了?
“还不错,起码有新意,也可作为备选,其他的还有吗?”
众人这次似乎是被打开了思路,詹鼎也跟着说道。
“若从易经中取号,主公还不喜欢大明的话,那还可以用另一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用大和作为国号,一样有终结大元之意,代表新旧交替。”
鲁锦闻言脸上的黑线都拉了下来,国号大和?鬼子竟是我自己???
“换一个。”
“额”众人看着鲁锦的表情,这还是他第一个明确表示反对的国号,大和难道有什么不好吗?还是触了主公的什么忌讳?
秦从龙也道,“易经六十四卦,论气势和卦象,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乾坤二卦,而乾坤二卦中,只有乾卦最具积极之意,坤卦则是秋收冬藏,代表潜伏和杀机,还有湮灭重生之意,拿来当国号还是不如乾卦合适。
“而乾卦中的大元已经被用过,若是不用大明跟大和,那总不能直接用乾卦本身,叫大乾吧?
“乾者,天也,虽然我中国被蛮夷视为天朝上国,但直接用天做国号,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其他人也跟着点了点头。
鲁锦这时叹息一声,到头来还是大明最合适。
“那就别选了,就用大明吧,国号大明,王号为楚,先称楚王,将来再建明国。”
鲁锦这时才站起身道,“你们刚才说,终结大元者,大明也,这个国号有灭元之意。
“驱逐鞑虏,再造中华,成就大明,我是有信心做到的,不知诸君可有信心?”
冯国用当即带头起身道,“主公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宗江山为胡虏所窃,我等追随主公收复故土,自当责无旁贷,愿为主公效死!”
其他人也立刻跟着起身道,“愿为主公效死!”
“咳咳。”李善长这时清了清嗓子提醒道,“诸位同僚,以后就该称殿下了。”
众人闻言又赶紧齐声道,“愿为殿下效死!”
鲁锦见状赶紧摆了摆手,“诶,这么急做什么,我对礼仪不是很懂,这进王号可要操办典礼祭祀,若是需要,那就尽量简朴一些,又或是发一条诏书?”
李善长闻言连忙道,“别的什么典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殿下应该赶紧纳两位侧妃,这才是正事,不知殿下可有中意的人选?”
“.”
他妈的,居然又来催婚,鲁锦真是无语了,他本意是想跟原历史的老朱一样,先跟正妻多生俩孩子,确保正妻和嫡子地位稳固,然后再纳妾,省的以后麻烦,再因为夺嫡之事闹出乱子。
不过就算现在纳妾,立刻怀孕,等侧妃们的孩子生下来,钽儿应该也有快两岁了,只要不夭折的话,嫡长子的位子肯定是没人能夺走的,于是鲁锦便答应了他们。
接着鲁锦又询问了一下称王的典礼是什么样的,结果被告知和之前那次渡江之前祭祀江神差不多,不过要更复杂一些,大致为三个阶段。
先要在城南筑圜丘,相当于天坛,用来祭天,然后燔柴告天,焚烧祭品,诵读祝文,接着要受天命符(伪造祥瑞),宣称天降符应,表示自己是受天命称王的。
祭完天之后还要告庙祭祖,天子七庙,因此要立七庙,追封父、祖、曾祖等七代先祖为王,再以牲畜之血涂抹祖先神主(牌位),这叫血食,代表血脉延续,然后宣读诰命,告诉祖先自己要称王了,你得保佑我啊。
祭祀完上天和祖宗后,第三个步骤是正位颁诏,要穿衮冕,十二章衮服,持玉圭,登临高台,接受文武百官山呼万岁,最后颁布即位诏书,昭告天下,同时还可以大赦天下,减免赋税等等,这个就看心意来了。
鲁锦直呼麻烦,这一套流程全走下来,都和朱元璋登基称帝的流程差不多了,能不能简朴一点。
于是李善长就说,圜丘可以不筑,找个‘天然圣所’比如山头、河畔什么的,之前渡江前在长江边祭祀,那就算天然圣所,祭天必须要祭,但流程可以简化。
祭祖如果不追封七代,追封三代也可,鲁锦现在没有太庙和家庙,那就是临时布置一间祠堂也要祭祀祖先,不是你自己说的要敬天法祖吗,那上天和祖宗怎么能不祭呢?
最后的穿衮服,御极受贺,还有乐舞仪仗等等,都可以简化,可以武代礼,军队列阵替代乐舞,铠甲兵器陈列为仪仗,最后再来个即位诏书,齐活.
不过李善长又建议,虽然称王的流程可以简化,但为了凸显正规性,有几件事必须要做。
一是帅府机构的名称应该改一改了,文院直接改为政务院,武院改为枢密院,秘书局改为内阁,还有正法院改为大理寺等等,以及官员的官名,别再叫什么掌书掌司了,叫丞相也好,尚书也好,该叫什么就叫什么,这样听起来更正规。
二是要纳侧妃,还要封张芸绣为楚王妃,封嫡长子公输钽为楚王世子,早早的确立储君,省的以后出乱子。
三是要不要给武将封爵,是现在封还是以后封,这个由鲁锦拿主意。
鲁锦表示前两条都答应,但是第三条先缓一缓。
现在圣武军的局面有点诡异,战功最大的是指挥江北战役的朱亮祖,和指挥东征战役的杨璟,这俩一个降将出身,一个主动来投的代表人物。
反而是巢湖元老出身的廖氏和俞氏,俞廷玉独自领军以来,一直在镇守庐州大本营,根本没什么战功,廖氏领头的廖永安,现在也只有一个领军攻打安庆路的战役,只算小功。
如果现在按军功封爵的话,杨璟和朱亮祖肯定是爵位最高的,廖永安和俞廷玉这俩巢湖元老却在后面,这都是原始股的股东,鲁锦才是后来加入的那个,你让这些巢湖元老怎么想?那人心不得散了?
所以再拖一拖,等俞廷玉的第四方面军打完南阳和襄阳,廖永安的第一方面军打完江西和湖广,等他们都有了大的战功,到时候再一起封赏爵位不迟。
李善长、冯国用等人也对此表示理解。
不过为了安抚前线大将的情绪,鲁锦还是决定给他们加加军衔,鲁锦既然称王了,那元帅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可以给五个方面军的主将加元帅军衔,另外方面军总督的官职,改为方面军司令。
司令这个官职名古代还真有,不过却是朱元璋第一个设立的,没想到吧.
当然朱元璋设立的那个司令,也不是现代意义的军职,而是明朝通政司的前身,专门负责收发奏疏下达政令的,和通政司的职能差不多,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不过老朱觉得不太好用,后来又改成通政司了。
把这一切安排妥当,想要称王也没那么快,如今已经到了五月底,起码要折腾两个月,六月七月,最晚八月办完,在九月正式进攻江西之前把流程走完。
因为光是给两位侧妃家里送彩礼,来回就得俩月的时间。
嗯,鲁锦又学到一个小知识,给正妻家送的叫聘礼,给妾室家里的那才叫彩礼!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