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23章 定都之争(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3章 定都之争(续)
    见众人一时都还在沉思,鲁锦又继续道。
    “我公输氏周游世界寰宇,发现这世上所有的强国,皆处在天灾频发,冷热交替的温带之地,为何?
    “太过寒冷的地方种不出粮食,不宜生存,太过温暖的地方如安南,稻米一年三熟,占城,稻米两年七熟,太过安逸,百姓不知饥馑,朝廷便没有忧患意识,自然也就没有进取之心,若国无外敌,就会变的得过且过,混吃等死而已。
    “都说慈母多败儿,这国家也是一样,若是什么事都百依百顺,不经磨砺,自然养不出意志坚韧的孩子,这也是多难兴邦的本意!
    “而江南便是这慈母,是温柔乡,长居此处只会腐蚀消磨人的意志,最终死于安乐罢了。”
    汪广洋闻言这时也开口问道,“主公即便不愿在江南定都,也大可以去中原,汴梁、洛阳都可,居天下之中,可临御四方,为何偏偏要去河北的大都?”
    鲁锦瞥了他一眼说道,“我刚才说了,一是为了弥合南北,不使国家分裂,二是为了就近看住东北,防止此地再崛起一个辽、金、蒙古这样的大患。
    “三是因为中原无险可守,中原地理实际上是与华北平原连为一体的,整个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没有山脉阻隔,燕云便是中原的屏障,一旦失去燕云,东北之强敌便可横扫中原,前宋不就是这么没的吗?
    “黄河虽也是大河,但冬季却会结冰,北方敌军可踏冰渡河,因此算不上天险,中原等地虽也有山,但与太行、秦岭、大别山、燕山这样的连绵山脉不同,并不能起到隔绝地理的作用,一旦北方之敌进入华北平原,只要想打中原,总能找到进兵之路。
    “而河北则不同,东面临海,西有太行,北有燕山,占据天险,安全无虞,南部直通中原,可控扼九州,又可监控漠南漠北与东北。
    “再加上已有燕、辽、金、元四国于此建都,早已成为北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此处建都也比较容易令百姓接受。
    “因此,若准备偏安一隅,自可在建康定都,就算现在能把燕云收回来,只要长期在建康定都,早晚也会把燕山以北之地再次丢失,失去中原的管控,此地早晚都会再崛起一个辽金元这样的强权,中原就会再次出现亡国之险。”
    见鲁锦居然找出这么多理由,汪广洋也不好再直接反对,于是只能换一种思路劝谏道,“可是如今河北民生凋敝,人口稀少,百废待兴,不说各种物资,就连粮食都需要江南的漕粮供应,根本无法自己自足,若定都河北,肯定还需要江南输送供给。
    “而‘穷极江南,富夸塞北’,正是各路义军攻击元廷的一个重要理由,南方百姓也对此早有怨言,若继续如此,恐不得民心啊。”
    鲁锦却立刻说道,“所以我才说,先在此处建一个学宫。”
    “额那主公的意思是?”汪广洋都听愣了,一时没反应过来鲁锦要建学宫与定都河北有什么关系。
    “我的意思是可以施行两都制,或者一个都城,再加几个直隶府,选天下要冲之地设直隶府,直隶府比行省低半级,比寻常的府高半级,不归行省管辖,直接向朝廷中枢负责,这是两个方案,可以选一个,也可以两个并行。”鲁锦当即解释道。
    李善长闻言当即疑惑道,“主公说的两都制我们明白,这直隶府又是何意,与两都制又有何不同?”
    鲁锦于是再次解释道,“中国疆域广袤,南北跨度从北海到安南足有上万里,东西横跨也有上万里,如此广大的疆域,以目前的交通和通讯技术手段,其实不论这个都城设在何处,都很难兼顾各方。
    “尤其是中国地理不仅幅员辽阔,各地的民俗风貌也各有不同,很难兼顾,比如草原以游牧为生,汉地以耕稼为业,东北以渔猎为主,不能用同一种制度一以贯之。
    “因此在不同区域多设几个都城,或者只设一个都城,在各地要害处设一个归中枢直隶的府城就很有必要,而且我也不是毫无依据。
    “先说两都制,两都制古已有之,两汉时期虽无明确的两都,但西汉都城在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唐时亦是如此,宋未能大一统且不提,蒙元来自塞外,为了兼顾汉地与漠北,也施行两都制,在燕京设大都,在草原设上都,每年在两都之间来回巡幸。
    “而辽金两国其实更适合拿来当作我们参考的目标。
    “辽国起于东北,但其疆域却是第一个囊括东北的渔猎,草原的游牧,汉地的农耕这三方的,如何统辖这些不同的区域,就成了辽国君臣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的办法是因俗而治,搞南北两院,也可称为一国两制,北院行草原法,主要用来管理游牧部落,南院行郡县制,编户齐民,遵从汉人传统。
    “都城方面,辽国直接设了五个都城,上京临潢府位于草原(内蒙),西京大同府在山西,南京析津府在如今的大都(北京),中京大定府就位于今上都附近(赤峰),东京辽阳府位于辽东,五个都城涵盖游牧、渔猎和农耕。
    “不过他们这样搞下来,都城的数量就太多了,完全可以只设一两个都城,剩下三个变成直隶于朝廷中枢的直辖府。”
    听鲁锦这么解释辽国的五京制,众人立刻就理解了直隶府的作用,说白了就是加强一片区域的控制。
    鲁锦则继续说道,“金国的疆域继承自辽国,之后又灭了北宋,为了兼顾草原的游牧、东北的渔猎,中原的农耕,金国也效仿辽国搞了三个都城,上京会宁府(哈尔滨),中都大兴府(北京),南京开封府。”
    介绍完这些,鲁锦才转过身对众人说道。
    “我们完全可以效仿这种多个都城的制度,但也没必要像辽金一样搞那么多京师。
    “单纯以地理角度来看,能有效统辖农耕、游牧、渔猎这三方的,唯有这三方的交界处最为合适,当然就是河北的燕京,这也是为何辽金元三国都选择在此建都的原因。
    “不过刚才朝宗提出的担心也是对的,经过元廷的祸害之后,此时的燕京已经没有继续建都的条件了,人口稀少,粮食不足,不能自给自足,若继续用漕粮供给,难免引起南方百姓的不满,使南北更加难以弥合。
    “所以我想的是,不如先在建康这里定都,等平定天下后,先把燕京设为直隶府,归中枢直接管辖,然后持续迁移人口过去,也算移民实边,鼓励在北方开垦土地,多建屯田,使北方能够自给自足。
    “二三十年之后,等燕京周边人口充盈了,再升格为北京也不迟,到时候再从建康迁都过去,这里改为南京留都,或者划为直隶府,继续归朝廷中枢直接管辖。
    “除了这南北二京外,将来也可以在草原、辽东各设一个直隶府,归中枢直接管辖,用以控制塞北的游牧和东北的渔猎,就不再设都城了,南方到时候根据情况也可以设立一两个直隶府,比如云南行省那边,用以控制当地土蛮。”
    鲁锦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连汪广洋也没话说了,他刚才说河北燕京那边现在不适合建都,要人没人,要粮没粮,搬过去一起饿肚子吗?
    鲁锦承认啊,现在的燕京确实不适合建都,原历史上的明朝能够迁都北京,那也是整个洪武朝,还有朱棣的永乐朝前14年的持续建设恢复,才满足建都条件的。
    现在硬要在北京建都,就是罔顾客观条件,纯粹是扯淡。
    而且对于在哪里建都,鲁锦自己是有一些清楚的要求的,首先他要搞航海,这一条就直接排除了太靠内陆的河南和陕西,都不靠海你搞什么航海,因此南京和北京率先得一分。
    然后他要搞工业,那首先得有大型的煤铁联合体,钢铁是搞工业最基础的材料,没有煤铁就不用玩了,这方面南京的马鞍山跟河北的唐山都符合要求,南北是平局,各自再得一分。
    刚开始的基础工业中,木材也是重要的基础材料,这方面南京可以从大别山和江浙的天目山,安徽的黄山采伐木材。
    实在不行长江两岸都可以采伐木材,反正南京靠着长江航道,只要是长江两边的资源,南京都可以拿来用,而北京可以就近使用东北的木材,南北又是平局。
    当然,抛开这些基础资源不讲,搞工业最重要的还要有大量非农业人口,以及大量的粮食,用来喂养这些工业人口,这一条就直接把现在的北京淘汰了,现在的大都哪有人啊,粮食更是需要江南的漕粮供给,从这方面来说,北京完败。
    而此时的南京,无疑是最适合搞工业和航海的地方,周围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粮食充足,不仅能满足本地人口食用,还能对外输出商品粮。
    如果想在北京建立同样的工业条件,至少要闷头发展一代人的时间,主要就是人口和粮食自给率,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真正的搬过去。
    如果在这之前,直接修好两京铁路,那之后的迁都就更顺理成章了,这样不论是往北方搞工业转移,还是人口迁移,都更加方便一些,官员们也会少些抵触心理,毕竟鲁锦是穿越者,他最清楚速度和便捷的交通,对人的地理距离的观念转变能有多大了。
    就不说现在京沪高铁那速度了,如果你在北京上班,每周末都能回南京老家一趟,你也不至于觉得两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那迁都就迁都呗。
    听明白鲁锦并不是要立刻在燕京定都,而是准备以后再迁都过去,众人闻言都松了口气,三十年后迁都,他们当中这些人,恐怕有些早就致仕退休或者老死了,既然跟自己没关系,那又何必反对。
    李善长倒是再次问道,“既然主公还是要先在建康定都,那就直接建一座宫殿就是,主公所说的这学宫又是什么意思?”
    “当然是为了勤俭持家啊。”鲁锦解释道。
    “为了一家之私,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本来就为人所诟病,建造宫殿耗费良多,又耗时良久,也许要建造十几年,那到时好不容易将宫殿建好了,这边又迁都了,北京那边岂不是又要再建一座宫殿,南京的宫殿也直接浪费了,留下来给谁住?
    “但是若在建康建都,没有宫殿又不像话,朝廷连个正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因此为了节省开支,不如直接在建康这里建一座学宫,不必严格遵守宫殿形制,也不必建的那么奢华,建好了既能当朝廷中枢使用,又能拿来当国子监。
    “等将来迁都之后,这里的学宫也不用浪费,把细软和文档带走,留下的空房子直接换块牌匾,改为南京理工大学,还可以供学生们读书使用,总比放在那里闲置着,还要留人看顾打扫要好,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鲁锦这提议倒是确实够节俭的,这宫殿还没造呢,就想着以后搬家了也别浪费,改作它用继续当学校了,不少人顿时对自家这位主公佩服不已,真是仁君典范啊,是个会过日子的人。
    李善长捋了捋胡子,也说道。
    “这倒的确节俭,可以物尽其用,只是如此一来,又该如何兼容宫殿和太学的形制呢?若按宫殿来建,将来改成太学是不是太大了,几座大殿让太学的师生使用是否逾制?若按太学来建,这宫殿是不是又太小了?这两种形制很难兼容啊。”
    鲁锦闻言当即道,“没那么多讲究,我只有一个要求,占地规模可以大,要能容纳上万名师生居住学习和办公,主要建筑以砖楼为主,多用砖瓦,少用大型木作,省钱。
    “至于逾制不逾制的问题,你刚开始就别按大殿建不就得了,具体式样我已经有了些想法,反正今年不会开工,今年没钱,等打完了今年的仗再说,不过可以先设计图纸,看看怎么建再说。”
    “这也行,主公心里有数就好。”李善长当即道,他还真怕鲁锦今年就开工呢,今年三面开战,规模比去年大得多,这得多少军费,今年是真没钱建宫殿。
    鲁锦也当然有数,实际上建大学当宫殿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说真的,大学的建筑格局和宫殿还真挺像的。
    三大殿可以看作大礼堂、图书馆、学校行政大楼,内阁办公的文华殿可以当作文综教学楼,枢密院的武英殿当作理综教学楼,东宫改为教职工宿舍和食堂。
    皇宫的军营和校场直接改为体育馆和操场,后宫直接变成学生食堂和宿舍楼,你看,这大学的主要建筑不是完美和宫殿一一对应。
    至于建筑的形制,鲁锦也早就有了目标,他大学是在哈工大读的,哈工大是俄式建筑,没有学习的必要,但是他隔壁的哈军工学校却是新中式建筑,筒子楼的楼体上面加个中式大屋顶,既实用又美观,完全可以直接照抄过来。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