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17章 将领的成长
第417章 将领的成长
听到老爹的嘱咐,邓友隆这才赶紧点了点头正色起来,没过一会,巡视完自己部队的秦戎,也带着三个团指挥使来到了大帐。
46军下辖139师和140师,是序列号最末尾的两个师,其中139师的三个团分别是邓友隆、胡大海和韩成在带,这个韩成和胡大海一样,都是虹县当地人,因机缘巧合先投了虹县的邓顺兴,之后才跟着邓顺兴一起投了鲁锦。
韩成这个人,其实也不简单,此人在历史上虽然名声不显,能力似乎也不突出,可到底是在历史上留下过名字的人。
在原历史上,韩成因为是虹县人,就近投了邓氏团练,之后又跟着邓愈投奔了老朱,本来就是邓愈手下的将领。
后来老朱打江西时,派邓愈守南昌,韩成也在其中,参加过洪都保卫战,南昌地理位置重要,老朱又不放心,于是又派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过去总揽军权,都说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指挥得当,把功劳都归在他的头上,这其实对邓愈是不公平的。
洪都保卫战之前,朱文正毫无实战经验,虽然名义上是总指挥,但实际指挥人其实应该是邓愈才对。
当时老朱带兵抵达江西后,陈友谅立刻解除了对南昌的包围,然后就爆发了鄱阳湖决战,在水师决战时,老朱的座船曾不小心搁浅,困在湖心沙洲上动弹不得,恰巧这时又被陈汉大将张定边发现,张定边独自一人就朝老朱杀了过来,差点把老朱单杀。
就在这时,当时有个划着小船赶来救驾的小将,就是邓愈麾下的韩成,把老朱接到了自己的小船上,正好张定边也被常遇春射了一箭吓走了,这才让老朱摆脱危险。
这是什么功劳?自古功高莫过于救驾了吧?不过从那次之后,就很少有韩成的记载了,应该是一直在邓愈麾下南征北战。
不过在这个时空,韩成投奔邓顺兴的时间比胡大海还晚,本来是没资格当指挥使的,当时他们刚来的时候,鲁锦让邓顺兴上报团指挥的人选时,邓顺兴原本的意思是打算让儿子领一个团,胡大海领一个团,剩下一个团让郭英来带。
郭英、唐胜宗、宋国兴、陆仲亨这四人,本来就是一起投奔他的,加入邓氏团练的时间比胡大海还早,立下的功劳也最多,邓氏团练能发展到一万多人,这四人绝对功不可没,就算现在投了鲁锦,理应也该给他们留个位置。
结果鲁锦的安排却很奇怪,邓顺兴他们刚投过来时,郭英他们四个年轻人就被鲁锦调走了,还有小儿子邓友德(邓愈),小儿子被调走他明白,这是鲁锦在扣人质,但是把郭英他们四个全调走就奇怪了。
而且随着后来全军大整编的消息传来,邓顺兴得知郭英四人全被分到了禁卫师做团级军官,心里就顿时明白了七分。
鲁锦给的理由是年轻人学东西快,教他们学点火器的用法,然后编入禁卫师历练一番,将来都有大用。
起初邓顺兴还真信了这个理由,因为据他打听到的消息,禁卫师里确实年轻人比较多,几个炮团的指挥甚至还都是十几岁的娃娃,再说他的小儿子邓友德也编入了禁卫师,确实和鲁锦说的差不多,要学那什么算数和炮术。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邓顺兴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当初郭兴他们自称是元廷的军户,因不服百户的欺压,这才杀了百户逃了出去,投奔了他的团练,几个半大孩子还会练兵,帮他弄了一套编制,什么小旗,总旗,把总,千户的,人数编制几乎和圣武军的营连排班一模一样,除了没有训导官之外,直接改个名字就算整编了.
不仅是编制雷同,还有这四个半大孩子,会练兵不说,还各个武艺高强,这是元军的普通军户能有的本事?!
如果元军的军户各个都有这样的本事,那他们还造个屁的反,现在看来,要是郭兴他们四个本来就出自鲁锦的禁卫军,那一切就说得通了,不然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
还有,邓氏带着一万多大军投奔鲁锦,鲁锦也才给了个督师,和三个团指挥的职位,最多再加上小儿子那个指挥使,总共也才四个团,而郭兴和宋国兴他们四个呢?刚来就一人一个指挥使,还是禁卫军的军官,鲁锦对这四个‘陌生’的年轻人,是不是太偏爱了点?
如果这还不能肯定的话,那么拿着手中这张情报局发来的地图,得知圣武军还有个情报机构,专门往各地派遣细作,还有自己身边这个被劫来的军师‘龚修文’,刚来就被任命为139师的训导官,和自己平级,邓顺兴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肯定,包括龚修文,还有郭兴他们四个,都是被鲁锦刻意派过去的细作,目的就是为了将邓氏团练拉到圣武军来。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键,邓顺兴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鲁锦也太阴险了,可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派来的假军师不仅没害他们,还帮他们出了不少实用的主意,派去的四个小将,各个都身怀武艺,又会打仗又会练兵,还给他带去了几副盔甲,想到自己在作战时中的那几箭,要是没有他们带去的盔甲,恐怕自己早就死了。
这五人还互相唱双簧,打掩护,想尽办法帮自己壮大部队,然后等脱脱南下后,又一起劝他投奔鲁锦,想来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吧,就是受鲁锦派遣,到他的团练里借鸡生蛋,然后再找时机把自己一家全拉过来的。
想到这里,邓顺兴顿时哭笑不得,鲁锦这位大帅为了壮大部队,真是不择手段啊。
不过鲁锦这位大帅的能力还是让他十分佩服的,自己和鲁锦同样是几千人起兵,可短短两年之内,鲁锦就发展出六十多万大军,且还能自产兵甲,粮饷充足,还打下那么多地盘,和元军作战更是未逢一败。
而他自己,要是没有龚修文和郭兴四人的帮助,就凭他们父子三个,能不能养得起一万大军都不好说。
看在自己投奔过来,鲁锦也没亏待他们父子的份上,就算鲁锦对他们使了计策,可到底也没害他们,反而对他们父子多有帮助,因此就算邓顺兴猜了出来,也不打算主动戳破了。
只是可惜自己这个大儿子,还跟傻小子一样傻高兴呢,被人家算计了都不知道,平时最有主意的老二邓友德,却被鲁锦调去了禁卫师,莫非这也在鲁锦的算计之中?
看着秦戎带着140师的三个团指挥进来,邓顺兴也不敢怠慢,这位秦督师虽然年龄不大,只有21岁,可来头却大的很。
听说此人来自巢县秦氏,是鲁锦刚打下庐州和六安,只有两座城的时候,秦氏就全家携城投奔的,还带了自家的部曲,现在秦氏三兄弟中,老大秦理在做文官,是暂设淮南行省的右布政使,老三秦昭在禁卫二师当炮团指挥。
这个老二秦戎原本也在禁卫师当火枪营的营官,渡江之后为了筹集东征所需的兵力,进行了一轮扩军,秦戎就是那个时候升为56团指挥使的,原本隶属于徐达的119师,跟着鲁锦全程参与了渡江战役,之后又参加了东征战役,可谓实战经验丰富。
这次大整编之后,徐达被调去了一方面军当军总管,他麾下的秦戎则是被再次提拔,升为140师的督师,被调来和邓顺兴做搭档。
而且还听说,鲁锦的妻兄张温,还娶了秦氏女为妻,这巢县秦氏还和鲁锦沾亲带故,这背景就更硬了,再说他们46军,要说实战经验最多的,当然是秦戎的140师,这次打皖南战役,还都指望他呢,邓顺兴自然不敢小看这人。
见秦戎进了大帐,邓顺兴当即客气的招呼他们一起吃饭,然后才问道,“我139师自组建以来,还没打过攻城战,听说秦督师跟随大帅渡江,又参加过东征,圣武军攻城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这次的战事,秦督师以为如何?”
秦戎闻言当即反问道,“邓总管是问打宁国吗?这有什么难的,我们三万人打一座小城,还不是手到擒来,其实要我说这么用兵,实在是有些浪费兵力了,要知道去年大帅带我们渡江时,也不过只有三四万主力战兵而已,还不是连下七城,歼灭集庆路十几万元军?
“之后的江北战役,他们一直打到淮安,其实出兵时也不过只用了三万兵而已。”
邓顺兴当然对打宁国有信心,三万大军,还有炮兵和重甲陷阵营,再加上城中的细作和情报局送来的地图和城防图,如果这都打不下来,那他这督师也不用干了,他也只是没话找话而已,想和秦戎多联络联络感情,另外也是想知道常遇春真正的用意。
于是又问道,“那秦督师以为,常总督这次为何这么安排?咱们打完了宁国,下一步会去打哪?”
秦戎看着地图想了想才说道,“让我们一个军三万人去打宁国,应该还是想让你的139师熟悉熟悉咱们的打法吧,至于接下去要打哪,我觉得可能是准备让咱们去打建德路。”
“为何如此判断?”邓顺兴顿时来了兴趣。
秦戎当即指着地图解释道。
“你看啊,廖将军带着两个军和水师攻打长江沿线,目的是为了控扼鄱阳湖口,顺便撕开江州外围的突破口,好为今年打江西做准备。
“而在咱们这边,常总督是先打宁国路,再打徽州路和建德路,43军从泾县出发,他们是沿着弋江行军,打太平、旌德、石埭都是顺路,唯独宁国县在华阳山以东,跟主力怎么都不顺路啊,只能派一支偏师前来攻打。
“至于用咱们一个军来当偏师,估计是觉得我一个师的兵力有点少,你那个师又没实战经验,就让咱们一起来了。
“打完宁国之后,咱们去打建德路,其实也很简单,还是不顺路的问题。
“常总督打完太平三城,就直接去徽州路了,宁国前面的昌化隶属杭州路,早已在三方面军的控制下,所以咱们下一步肯定就要绕过昌化,先去旌德补给一番,建立粮道,然后再引兵向东,去攻打建德路的七城,这样才比较顺路。”
邓顺兴顿时佩服不已,连忙称赞道,“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秦督师别看年纪轻,却已经跟着大帅身经百战,如今独领一师,对这大战役也能看的条理分明,今后还要秦督师多多照顾啊。”
秦戎当即抱拳道,“照顾不敢当,至于行军打仗吗,打的多了其实也就那一套,大帅不是给将领都发了一本速成兵法吗,还有大帅亲自注解的孙子兵法,邓总管实战经验不足,我建议还是多看看这两本兵书。
“尤其是知己知彼这方面,大帅在兵书中的解释是,将领不仅要清楚自己部队的战斗力、粮草储备,兵甲情况,士气高低,更应该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通晓己方的全局态势,知道上级究竟想达成什么目的,只有将领明白自己在战役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才能打出主动性来。
“这样即便遇到突发情况,和上级失去了联系,或者上级没有指示的时候,自己也能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给自己赋予任务,自己给自己下命令!”
邓顺兴听的目瞪口呆,有些不解道,“士卒难道不应该严格遵守上官的命令吗,自行给自己赋予任务,就不怕手下的士卒独走吗?”
秦戎无语的摇了摇头,“所以才说,要先充分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之后,才能在突发情况,或者上级命令不清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赋予任务。
“假设总督让我们去打建德路,然后我们被敌军重兵包围了,总督可没下令让我们突围,难不成我们就傻傻的被敌军围到死吗?这个时候就算没有命令,也肯定要想办法保住手中的部队,带着他们突围啊,这就是自行赋予任务。
“至于手下的部队独走,这就担心的有点多余了,训导官是干什么的,有他们在,士卒不可能背叛,除非是训导官和将领一起出问题,但那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